2025年高考人類使用金屬的起源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8 15:09:26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開始加工和使用金屬,最先使用的金屬是紅銅,即未經有意加入其他金屬的“純銅”。
紅銅起初多來源于天然銅,在石器作為主要工具的時代,人們在揀取石器材料,偶而遇到天然銅,發(fā)現它的性質與石料完全不同,它不像石料那樣極易劈裂剝落,而可錘延,能發(fā)出燦爛的光澤。人們將它加工成裝飾品和小器皿。這可能是早期取得和使用紅銅的狀況。僅采用錘敲打擊的加工方法,叫做冷鍛法,這還不是冶煉,但是當人們有了長期用火,特別是制陶的豐富經驗后,為銅的冶鑄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例如冶鑄所需的高溫技術、耐火材料、造型材料等。有了這些條件,人們不難將紅銅重新熔化,再倒入特制的容器,冷凝后就得到各種所需形狀的器物。熔鑄技術被掌握后,人們便更有效地利用紅銅了。紅銅可延可展,錘打不破,任意賦形,使用久后還可重新改鑄,這些優(yōu)點——金屬的基本性能,石器是無法相比的。
但紅銅硬度低,不如燧石堅利,產地有限,產量很少。所以紅銅雖有上述長處,但仍不能取代石器作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對社會的經濟面貌和生產能力的影響不大。這一時期也是通稱的金石并用時代。
在西南亞地區(qū)、埃及和我國,都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進入這一時代。在當時,西南亞和埃及地區(qū)的民族已使用紅銅,在一段長時間里,銅只有作裝飾品和簡單的工具,說明這些民族已掌握了銅的熔鑄技術。拉丁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雖發(fā)展較晚,卻是獨立地發(fā)明了自己的冶金技術。
考古發(fā)掘提供了充分的材料證明,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確有一個銅石并用時期。當時人們使用銅,并掌握了銅的冷鍛和熔鑄,較有說服力的例證,是1957年、1959年兩次在甘肅武威縣皇娘娘臺屬于新石器晚期遺址(距今4000年)的發(fā)掘。在出土文物中,先后獲得銅器二十多件。有銅刀、銅錐、銅鑿和銅環(huán)等工具及裝飾品。它們多數是錘鍛而成的,少數銅刀是用單范熔鑄制出來,這表明制法還很原始,經有關單位進行光譜分析,說明這批銅器所含銅的純度相當高。當不久我國又進而用電子探針檢驗,發(fā)現其中除錫外,還含有鐵、砷,其含量超過它們的自然銅中的一般含量,因此有可能是人工冶煉出的紅銅。
在同一時期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發(fā)現類似的含錫、鉛、鋅等元素的小件鑄造紅銅器,總之,一系列實事都是說明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不僅認識了金屬銅,可以將天然存在的紅銅鍛打成器和熔鑄成小件器物;而且可以冶煉紅銅了。這是我國應用金屬的開端。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