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備考策略 > 2019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及變化解讀(6)

2019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及變化解讀(6)

2019-01-24 14:55:12網絡整理


  Ⅳ.題型示例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tǒng)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fā)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而發(fā)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tài)度。“賦詩”時點出現(xiàn)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wèi)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wèi)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晨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秾⒅僮印繁緛硎且皇讗矍樵姼,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詩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yōu)榧兇獾恼Z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lián)系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后,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

  1.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并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卻把它尊為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

  C、所謂“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

  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xiàn),是因為卿士做詩以后,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是現(xiàn)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1.答案:A

  解析:文中說詩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jié)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選項中“并沒有深刻含意”錯。

  2. 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3.答案:B

  解析:文中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tǒng)治階段的耳中”,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詩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調。

 。ǘ╅喿x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2018年全國卷I)

  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lián)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是歷史的承繼性以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學”,即新時代的諸子之學,也應有同樣的品格。這可以從“照著講”和“接著講”兩個方面來理解。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作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與“照著講”相關的是“接著講”。從思想的發(fā)展與諸子之學的關聯(lián)看,“接著講”接近諸子之學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內在品格,它意味著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以近代以來中西思想的互動為背景,“接著講”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在中西之學已相遇的背景下,“接著講”同時展開為中西之學的交融,從更深的層次看,這種交融具體展開為世界文化的建構與發(fā)展過程。中國思想傳統(tǒng)與西方的思想傳統(tǒng)都構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資源,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則以二者的互動為其重要前提。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xiàn)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的諸子之學,“新子學”無疑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新的形態(tài)。

  “照著講”與“接著講”二者無法分離。從邏輯上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從“無”開始,它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進過程,并需要對既有思想范圍進行反思批判。“照著講”的意義,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發(fā)展過程,打開前人思想的豐富內容,由此為后繼的思想提供理論之源。在此意義上,“照著講”是“接著講”的出發(fā)點。然而,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就此而言,在“照著講”之后,需要繼之以“接著講”。“接著講”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進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形成,則是其邏輯結果。進而言之,從現(xiàn)實的過程看,“照著講”與“接著講”總是相互滲入:“照著講”包含對以往思想的邏輯重構與理論闡釋,這種重構與闡釋已內含“接著講”;“接著講”基于已有的思想發(fā)展,也相應地內含“照著講”。“新子學”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

 。ㄕ幾詶顕鴺s《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貫穿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

  B.“照著講”主要指對經典的整理和實證性研究,并發(fā)掘歷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內涵。

  C.“接著講”主要指接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在新條件下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諸子之學,“新子學”受西方思想影響,脫離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新子學”與歷史上諸子之學的差異。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學”的品格可從兩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關系進行論證。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動為前提,論證“新子學”“接著講”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論證“照著講”“接著講”無法分離,是按從邏輯到現(xiàn)實的順序推進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經典進行文本?焙臀墨I編纂與進一步闡發(fā)之間,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對中西思想的交融與互動,“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

  C.“照著講”內含“接著講”,雖然能發(fā)揚以往的思想,但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學”要參與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就有必要從“照著講”逐漸過渡到“接著講”。

  【解析】 A.信息源于第一段: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lián)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B.信息源于第二段: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作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C.第三段說“接著講”接近于諸子之學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內在品格,它意味著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第三段段末說: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xiàn)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第四段說“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

  D.可依據第三段“‘接著講’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在中西之學已相遇的“接著講”同時展開為中西之學的交融”和第四段“從邏輯上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從“無”開始,它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講過程,并需要對既有思想范圍進行反思批判。”判斷“脫離了既有思想演講的過程”不正確。

  【答案】A【解析】結合第四段“就此而言,在‘照著講’之后,需要繼之以“接著講”。‘接著講’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進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形成,則是其邏輯結果。進而言之,從現(xiàn)實的過程看,‘照著講’‘接著講’總是相互滲入:‘照著講’包含對以往思想的邏輯重構與理論闡釋,這種重構與闡釋已內含‘接著講’;‘接著講’基于已有的思想發(fā)展,也相應地內含‘照著講’。‘新子學’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看,文章重在談“新子學”與歷史上諸子之學的聯(lián)系,而不是差異。

  【答案】B【解析】A.第三段段末說“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可見,“互相隔膜”判斷錯誤。C.第四段說“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注意這里有“僅僅”和“可能”限制,錯在或然變必然。D.無中生有。文章結尾說“新子學”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難以得出選項結論。

[標簽:考試說明 考綱解讀]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