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羅姆:第三條道路和治理多元化
來源:人民網(wǎng) 2009-11-10 07:17:02
摘要:比如一個魚塘被分割成五個私人區(qū)域,由于無法阻止水流所引發(fā)的魚的流動,因此會激勵所有者在自己的領地過度捕撈,以盡可能占有更多的魚類。因此,實際上傳統(tǒng)智慧帶給我們的要么國有化、要么私有化的兩分法思維方式根本無助于解決公地的悲劇。
在經(jīng)濟學領域,通常會流行一些思維定勢,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政府和市場兩分法。按照標準教科書的說法,一般情況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方面是有效的,但由于現(xiàn)實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存在著各種違背充分競爭市場條件的因素,比如壟斷、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導致了市場失靈,所以自然就引出了政府。政府能夠有效彌補市場的不足,從而在市場失靈的諸多領域有效配置資源,并實現(xiàn)公平。在傳統(tǒng)的思維看來,整個社會經(jīng)濟體體系就是由政府和市場的合理搭配組建,在不同的時點上需要調整的不過是兩者的邊界,即某些時候市場多一點;某些時候政府多一點。比如當大家開始責備自然壟斷行業(yè)政府干預低效率時,就開始這些行業(yè)的民營化改革;但民營化一段時間后,純粹的市場機制所引致的諸多弊端又開始呈現(xiàn),于是新一輪政府管制和國有化便開始。
“公地悲劇”無解?
討論市場失靈的一個著名例子就是所謂“公地的悲劇”,這是著名學者哈丁1968年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的標題。哈丁指出,對于公共草地、公共魚塘等資源來說,每個參與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目標來進行使用,其結果必然是導致這類資源的耗竭。比如公共魚塘,大家按照各自的最優(yōu)捕撈量來捕魚,結果在總體上必然會出現(xiàn)過度捕撈現(xiàn)象;對公共草地,大家按照各自的最優(yōu)放牧量來放牧牛羊,其結果是導致過度放牧。這就意味著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失靈了。單個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并沒有帶來社會福利的增進。由此,哈丁認為,這就導致了該類資源的悲劇。顯然,按照傳統(tǒng)的觀點,我們有三種代表性的方法來解決公地悲。旱谝,把公共資源國有化,由國家統(tǒng)一根據(jù)資源的現(xiàn)狀和可持續(xù)性來制定使用計劃;第二,把公共資源賣給某一個人所有,由某一個人壟斷;第三,把公共資源按照某種規(guī)則分配,產權界定給每一個參與人。
很顯然,這三種方案各有優(yōu)缺點。第一種方案實際上面臨后來公共選擇學派所發(fā)現(xiàn)的政府失靈問題。市場存在失靈的情形,政府當然也存在失靈的情形,比如政府層級所帶來的信息失真;官員尋租;激勵扭曲;官僚組織的交易成本等等。通常在現(xiàn)實當中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政府所擁有的公共資源同樣會被過度使用,比如水資源的浪費、森林和礦產的過度開采、海洋和牧場的耗竭等等。第二種和第三種都屬于私有化方案,對公共資源來說,也未必如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家所預期的那么有效。假如公共資源被某單個人擁有,雖然可以克服過度使用問題,但隨之而來的是壟斷的不利后果,并引發(fā)嚴重的不公平。假如公共資源被多個人分別擁有,由于這類資源很難進行切割,使得過度使用現(xiàn)象反而可能更嚴重。比如一個魚塘被分割成五個私人區(qū)域,由于無法阻止水流所引發(fā)的魚的流動,因此會激勵所有者在自己的領地過度捕撈,以盡可能占有更多的魚類。因此,實際上傳統(tǒng)智慧帶給我們的要么國有化、要么私有化的兩分法思維方式根本無助于解決公地的悲劇。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為什么傳統(tǒng)的智慧出現(xiàn)了問題?其實關鍵在于,任何一種方案的出臺都會改變既定的利益結構,從而需要重新考慮成本收益。對于公共事物來說,除非假定原先的利益結構不變,在原先的成本收益信息下,單獨依賴某個國有化或者私有化方案能夠彌補原先的不足,從而有效解決“公地悲劇”。問題在于,一旦出來這樣一個方案,意味著利益關系的重構,不同的利益主體及其所面臨的成本收益狀況需要重新界定,那么新方案必須預先考慮到這些,然后才能設計出某種最優(yōu)機制?上У氖,除非假定參與人是充分理性的,否則這種事前的最優(yōu)機制設計根本無法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具體的公共事物的處理當中摸著石頭過河,逐步嘗試著發(fā)現(xiàn)一些適合的機制,并通過對各種現(xiàn)實當中演變出來的具體機制進行分析,才有機會提煉出一些可供借鑒的元素。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實際上就是這么做的。她從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現(xiàn)實當中的各種公共事物的處理機制,并且還親自參與設計一些制度來有效治理公共事物,其博士學位論文就是專門研究水資源管理的。后來她開始摒棄傳統(tǒng)的政治學分析方式,而是把目光轉向了當時并不流行的新制度經(jīng)濟學。要知道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1960年才發(fā)表,在當時也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在整個論文發(fā)表后的十幾年里,人們更多地是在討論產權和企業(yè)的邊界,并沒有認識到科斯1937年和1960年的論文背后所蘊含的更深層的理論含義。直到《社會成本問題》發(fā)表了20年后,奧利弗·威廉姆森開始把參與人的有限理性和治理機制聯(lián)系起來,以合同的不完全性為依托,建立起了一整套關于組織和治理的理論體系;而與此同時,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同樣意識到科斯的更為豐富的思想對于公共領域的意義,并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思想在解決公地的悲劇這類問題上的有效性。威廉姆森把其研究成果寫成了著名的《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制度》,在1985年出版;而奧斯特羅姆則通過總結其一系列研究成果,寫出了著名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1990年出版。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兩本書都成為各自領域學術界引用率最高的學術著作之一。
源于科斯,超越科斯
埃莉諾和威廉姆森兩個人都受到科斯的啟蒙,但都超越了科斯。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已經(jīng)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展示了威廉姆森的貢獻。這篇文章中,筆者實際上已經(jīng)交代了埃莉諾的貢獻。埃莉諾在研究具體的水資源管理的實例中,已經(jīng)認識到政府——市場兩分法的錯誤。后來通過領悟科斯的思想,并通過總結出數(shù)以百計的公共事物管理案例,從中提煉和分析出了一整套關于公共事物治理的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就在于,如果要解決公地的悲劇,就需要摒棄政府和市場的簡單分類,她寫到:“許多成功的公共池塘資源制度,沖破了僵化的分類,成為‘有私有特征’的制度和‘有公有特征’的制度的各種混合。”(《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第31頁)比如她所列舉的土耳其阿蘭亞近海漁場的公共治理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個漁場采取生產合作社制度和捕撈點分配規(guī)則設計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效果。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不到政府的影子,也看不到純粹的私有化的影子。這種治理模式純屬政府和市場中間的某種狀態(tài)。實際上,這類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當中比比皆是。
當然,埃莉諾絕不僅僅是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羅列出這些政府和市場的中間治理模式就算了。更為關鍵的是,她給出了非常詳細的關于治理模式變化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重構,以及參與人在規(guī)則變化前后的成本收益狀況,并據(jù)此推測參與人的反應。這是有效設計激勵制度的基礎。和威廉姆森類似,埃莉諾同樣強調事后的治理。埃莉諾和威廉姆森的理論存在許多共同特征:一是都來自科斯的思想,并對其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并形成各自的理論體系;二是都強調事后的治理、而非事前的治理,因為在兩位學者看來,充分理性下的機制設計是難以實現(xiàn)的;三是都強調治理的多元化,除了政府和市場之外,還有大量的有效的中間治理機制;四是強調治理機制的自我演化。只不過兩者的差別在于,威廉姆森更重視經(jīng)濟組織的治理;而埃莉諾更重視公共領域的治理而已。殊途同歸,也算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社會進步有賴公共治理
埃莉諾在通過研究公共事物的治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主治理以及治理模式多元化異常重要,在她看來,公共領域中各種公共機構的利益沖突在所難免,參與人的利益關系原本就多元化的,由于事前的完美機制設計無法實現(xiàn),那么利用不同參與人和機構之間的利益競爭來達成某種事后的治理就是有效的,也是可能的。這樣看來,事前的機制設計應該側重于其自身的演變能力和自適應能力,而不是一開始就想弄出一個一成不變的完美制度體系。這就意味著好的治理應該是不同利益團體或者中心的競爭和制衡過程中,自我演變出來的多元治理模式。這也是埃莉諾和其先生文森特以及其他一些學者共同提出的多中心體制的設想,這種多中心體制實際上體現(xiàn)了這些學者對于過去的民主政體的不滿,以及對未來民主政體的一種構思。因此,埃莉諾的理論絕不僅僅是一種經(jīng)濟治理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她為政府改革和政體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非常遺憾的是,國人對于埃莉諾的思想以及相關聯(lián)的公共治理的思想并不是很了解。當一些媒體宣傳其諾獎理由時,甚至連《南方周末》這類有影響的報刊都把thecommons譯成了“普通人”,實在令人汗顏。這也反映出國人對于公共事物一詞缺乏足夠的認識!既然如此,何不去閱讀一下埃莉諾的著作,補補課呢?一個社會如果要進步,僅僅依賴經(jīng)濟領域的成就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公共領域一直就很滯后,那么不僅未來的經(jīng)濟領域無法成長,而且老百姓的福利反而會因為經(jīng)濟增長而衰減,從而陷入一種無道德的經(jīng)濟增長,這又何苦!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