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的誕生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25 23:44:49
數(shù)學──自然科學之父,起源于用來計數(shù)的自然數(shù)的偉大發(fā)明。
若干年以前,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往往幾十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的生活。他們白天共同勞動,搜捕野獸、飛禽或采集果薯食物;晚上住在洞穴里,共同享用勞動所得。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和生活中,他們之間逐漸到了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于是產生了語言。他們能用簡單的語言夾雜手勢,來表達感情和交流思想。隨著勞動內容的發(fā)展,他們的語言也不斷發(fā)展,終于超過了一切其他動物的語言。其中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語言包含了算術的色彩
人類先是產生了“數(shù)”的朦朧概念。他們狩獵而歸,獵物或有或無,于是有了“有”與“無”兩個概念。連續(xù)幾天“無”獸可捕,就沒有肉吃了,“有”、“無”的概念便逐漸加深。
后來,群居發(fā)展為部落。部落由一些成員很少的家庭組成。所謂“有”,就分為“一”、“二”、“三”、“多”等四種(有的部落甚至連“三”也沒有)。任何大于“三”的數(shù)量,他們都理解為“多”或者“一堆”、“一群”。有些酋長雖是長者,卻說不出他捕獲過多少種野獸,看見過多少種樹,如果問巫醫(yī),巫醫(yī)就會編造一些詞匯來回答“多少種”的問題,并煞有其事地吟誦出來。然而,不管怎樣,他們已經可以用雙手說清這樣的話(用一個指頭指鹿,三個指頭指箭):“要換我一頭鹿.你得給我三枝箭。”這是他們當時沒有的算術知識。
大約在1萬年以前,冰河退卻了。一些從事游牧的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在中東的山區(qū)內,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農耕生活。他們碰到了怎樣的記錄日期、季節(jié),怎樣計算收藏谷物數(shù)、種子數(shù)等問題。特別是在尼羅河谷、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流域發(fā)展起更復雜的農業(yè)社會時,他們還碰到交納租稅的問題。這就要求數(shù)有名稱。而且計數(shù)必須更準確些,只有“一”、“二”、“三”、“多”,已遠遠不夠用了。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之間及兩河周圍,叫做美索不達米亞,那兒產生過一種文化,與埃及文化一樣,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雖然相距很遠,但卻以同樣的方式建立了最早的書寫自然數(shù)的系統(tǒng)──在樹木或者石頭上刻痕劃印來記錄流逝的日子。盡管數(shù)的形狀不同,但又有共同之處,他們都是用單劃表示“一”。
后來(特別是以村寨定居后),他們逐漸以符號代替刻痕,即用1個符號表示1件東西,2個符號表示2件東西,依此類推,這種記數(shù)方法延續(xù)了很久。大約在5000年以前,埃及的祭司已在一種用蘆葦制成的草紙上書寫數(shù)的符號,而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則是寫在松軟的泥板上。他們除了仍用單劃表示“-”以外,還用其它符號表示“+”或者更大的自然數(shù);他們重復地使用這些單劃和符號,以表示所需要的數(shù)字。
公元前1500年,南美洲秘魯印加族(印第安人的一部分)習慣于“結繩記數(shù)”──每收進一捆莊稼,就在繩子上打個結,用結的多少來記錄收成。“結”與痕有一樣的作用,也是用來表示自然數(shù)的。根據(jù)我國古書《易經》的記載,上古時期的中國人也是“結繩而治”,就是用在繩上打結的辦法來記事表數(shù)。后來又改為“書契”,即用刀在竹片或木頭上刻痕記數(shù).用一劃代表“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常用“正”字來記數(shù).每一劃代表“一”。當然,這個“正”字還包含著“逢五進一”的意思。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