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歷史三輪復習"焦點精選":關注民生
來源:高考網(wǎng) 2009-04-24 10:25:28
一.熱點背景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xiàn)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tài)、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tài)。"
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就業(yè)、教育、分配、社保、穩(wěn)定五大現(xiàn)實問題抓緊抓好。"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穩(wěn)定是民生之盾"。
民生問題,任何時候都是熱點。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更熱。
人民日報與人民網(wǎng)聯(lián)合開展的"您最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網(wǎng)上調查顯示,位居關注度前十位的熱點問題中,八個直接事關民生:醫(yī)療改革、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就業(yè)問題、環(huán)境保護、住房問題、教育公平、社會保險。
二.高考考綱
1.中國古代史:
。1)先秦:商紂王厚賦稅、用炮烙之刑殘害人民,還實行"人祭"、"人殉"。周厲王殘酷剝削百姓,并令人監(jiān)視百姓。商和西周時期,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接受奴隸主的剝削。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興修,有利于改善民生。商鞅變法獎勵耕織,統(tǒng)一秦國的度量衡,有利于民生。老子反對采用嚴刑峻法;孔子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tǒng)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正在得民",反對"虐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2)秦漢:秦朝的靈渠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秦長城的興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農業(yè)生產的正常進行。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罰嚴酷、賦稅沉重、土地兼并嚴重)不利于民生。西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但編戶制度下,田租較輕,人口稅和更賦(代役錢)很重,另外還有田畝附加稅、雜役和超期服役現(xiàn)象,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的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3)南北朝:北魏均田制的實行、江南農業(yè)的開發(fā)、北方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南北朝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等,都有利于民生。
。4)隋唐:隋煬帝在位時,年年重役、三征高麗、大興土木、嚴刑酷法,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天災嚴重,民不聊生。唐太宗反復強調"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注意引用材料"水舟關系"、"根葉關系"),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武則天和唐玄宗都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隋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調制,使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從唐德宗時開始實行的兩稅法,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擴大了稅源,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并、賦稅轉嫁和苛捐雜稅等現(xiàn)象,使農民的負擔逐漸加重。隋唐時期水利工程(大運河、江南水利工程超六朝總和)、水利技術(筒車)及新的耕作工具(曲轅犁),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5)宋元:北宋時期,"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過程,冗官、冗兵、冗費加重了百姓負擔。慶歷新政主張裁并州縣,減輕徭役。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元朝中后期,腐敗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負擔和統(tǒng)治階級的經濟掠奪,使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加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終于導致農民大起義。宋元時期,話本、雜劇的出現(xiàn),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商品經濟和封建城市發(fā)展的結果,主要適應了市民階層的需要。
(6)明清:明神宗時,張居正改革賦役制度,實行一條鞭法,納銀代役的規(guī)定,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松馳。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明朝末年,天災不斷。明朝政府向農民加派三餉(遼餉、練餉、剿餉),廣大農民十室九空,陜北王二起義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李自成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反遇了農民群眾反對財產貧富不均和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清朝,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數(shù)",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實行地丁銀制度,完全廢除了人頭稅,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馳;明代從國外引進的高產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可以養(yǎng)活眾多人口,也能促進農業(yè)生產商品化。
點擊下載全部:09高考歷史三輪復習"焦點精選":關注民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