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囚綠記》優(yōu)秀教學設(shè)計(二)(3)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2018-11-22 20:00:54
4、我們從綠枝條不愿被囚,以死抗爭的行為中可以發(fā)現(xiàn)它具有怎樣的精神?大家可以從文末兩段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這種精神所感動,決定開釋綠枝條。
六、懷念綠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當作者計算開釋它的時間時,一件事件的發(fā)生,讓他提前了恢復綠枝條自由的時間。這是一件怎樣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綠友”,作者賦予了綠怎樣的意義呢?齊讀課文的13、14段。
盧溝橋的事件的爆發(fā)讓他提前開釋了綠枝條,離開了北平。東北三省人民的命運時時牽動著他的心,一年后再回憶起“囚綠”事件時,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自責、悔恨、懷念。綠枝條向著陽光生長的本性更讓他聯(lián)想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此時,綠色被作者賦予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借贊揚綠色的精神,贊揚了中華民族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綠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將到來。再讀最后兩段,體會作者感情。
而綠色不甘被囚,頑強抗爭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體現(xiàn)。巴金曾盛贊他:“古圣賢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當之無愧。”圣泉即陸蠡的字。巴金先生閱人無數(shù),他對陸蠡的評價卻十分高?箲(zhàn)期間,陸蠡和吳朗西、巴金幾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負責《文化生活叢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憲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關(guān)抗日的書籍。他雖然當時并未在場,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敵人的逼問下寧死不屈,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嗎?”“愛國”“你認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國?”回答說:“絕對不能!”最終受盡酷刑致死。陸蠡,一介文弱書生,在生死面前表現(xiàn)出的書卷氣、硬氣、浩然正氣,正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贊美的這種精神,用生命實踐的這種精神至今仍感動著每一個中華兒女。
七、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給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啟示?請用凝練、富有哲理的語言表達你的理解。能擷取一個事例加以佐證將更好。
同學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麗的浪花
2.生活的磨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3.在苦難面前抬起你自信的頭顱!永不言敗。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事例:
1.司馬遷,受宮刑,卻能忍受這世間最大的恥辱,因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記》。
2.張海迪,高位截癱。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及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程。其間克服病痛和困難進行創(chuàng)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頑強生活,潛心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為專業(yè)作家。
4.海倫·凱勒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5.從小失去聽力,曾是個全聾全啞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大學畢業(yè)生、中國的“海倫·凱勒”。
師生共勉: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本文中作者將個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的寫法,就稱之為“托物言志”。接下來,請大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綠是生命,綠是希望,綠是慰安,綠是快樂”中的一句話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同學們,綠到處都有,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綠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學完本文后,請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感悟綠色,讓綠色永遠陪伴在我們的左右。
板書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