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很好學 作文很好寫
2024-09-03 15:38:49網絡整理
一、積累的習慣。
我國古代學者十分重視知識積累的作用。戰(zhàn)國時期的學者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唐代的韓愈說:“俱收并蓄,待用無遺。”(《進學解》)。宋代的蘇軾則主張:“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雜說》)可見積累對語文學習多么重要。從高考語文優(yōu)勝者的實踐來看,積累也確實重要。一位高考狀元在談到自己的語文學習經驗時說:“語文學習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點點滴滴的語文知識,就如一粒粒的黃沙,今天積一粒,明天積一粒,就會聚沙成塔。”他的高分來自高中三年苦心經營的積累。積累也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一個高中生,必須首先做好知識積累。
積累的主要途徑有四個:一是摘抄,二是背誦,三是記憶,四是訓練。
積累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單元積累法,二是考點積累法,三是易混點積累法。
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積累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是要養(yǎng)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一個高中生,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有兩本詞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二上商務書館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時擁有《同義詞辨析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經常翻檢,培養(yǎng)對漢字的認讀,正確書寫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對易混字音、字形和同義的詞語、成語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釋中提到的字、詞;分考點訓練的資料中的列舉的字詞;綜合訓練試卷中出現的字詞等。
三是掌握詞語搭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二)積累文言實詞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
3.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
4、偏義復詞。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5、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ㄈ┓e累古詩文名篇。
。ㄋ模┓e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二:閱讀的習慣
(一)誦讀。一個人語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誦讀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選的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要認真的誦讀,除些之外還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來反復的誦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二)精讀。從形式上看,與誦讀相比,精讀是一種無聲的讀,即默讀;從本質上看,他是一各伴隨著思考、理解、概括、轉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鬃又v“學而不思則罔”,對于精讀來說,最關鍵的一條是在讀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質疑,即發(fā)現問題,實際上有效的閱讀,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閱讀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三)多讀。一要挑選《語文讀本》是的一些篇目來讀;二是讀一點名著,一個高中生至少也得讀20部以上的名著,這個數字對于面對高考的高中生來說,可能有點大。
(四)勤動筆。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一是要隨時記下有用的知識,生字、新詞、生動的語句,優(yōu)美的語段,將讀書與積累結合起來。二是點評閱讀材料,對其內容、結構、語言、手法直至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獨到的點評。
三、寫作的習慣。
1、積累素材。素材的積累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含自身周圍環(huán)境見聞),這是極為豐富而行動的材料來源;二是學過的課文內容,這也是一個可觀的材料庫;三是課外閱讀(書籍、報刊、影視等)中發(fā)現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斷、名言警句等。
2.要注意文體的選擇。現在高考作文在文體上幾乎對考生沒有限制,但文體影響著評卷老師對一篇文章優(yōu)劣的認定,所以考生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3.要注意材料的運用。引用材料宜概括,不要原文照抄。
4.要注意文章的模仿。
5.要注意文章的主題不要偏離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6.要注意在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強化文句表達訓練。
7.要注意追求獨特的構思,但不為追求而追求。獨特的構思吸引人,尤其在許多模式化、公式化的文章中。獨特的構思必須用豐富的內容來支撐,豐富的內容必須緊扣中心。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