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經(jīng)典糾錯筆記集合 3
2023-11-16 16:41:22網(wǎng)絡轉載
易錯分析:學生易出錯的地方:
(1)不理解圖中各條線的含義和特征;
。2)混淆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不明確圖中太陽高度的分布狀況。
等太陽高度線圖一般由經(jīng)線、緯線和等太陽高度線組成。其中垂線一般表示經(jīng)線(有時是兩條相對經(jīng)線的各一部分),橫線一般表示緯線(有時畫成曲線,有時僅僅表示通過直射點的一條線而已),同心圓表示等太陽高度線。
判讀等太陽高度線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太陽直射點和其他各點的經(jīng)緯度判斷
難點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陽直射的經(jīng)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就東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兩點間經(jīng)度差等于太陽高度差;如果太陽直射其他緯線,則兩點間經(jīng)度差大于太陽高度差。
2.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時間和季節(jié)的判斷
難點提示:圖的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jīng)線地方時為12時;通過該點的緯線即此日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jù)太陽直射的緯線可以推知此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jié),并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xiàn)象。
3.晨昏線的判斷
難點提示:如果圖中標注了太陽高度的數(shù)值,則視具體數(shù)值判斷。若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則為晨昏線;一般而言,在這種圖上,太陽直射經(jīng)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而圖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陽高度均大于0°,因此圖中所示的半球全部為晝半球。若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此圖是晝半球中太陽高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4.由于太陽直射經(jīng)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因此該經(jīng)線上的緯度跨度也應該是180°
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jīng)線的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位于太陽直射經(jīng)線最北點以南,北極點與最北點的距離大小為太陽直射緯度的度數(shù),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南極點位于太陽直射經(jīng)線最南點以北,南極點與最南點的距離大小為太陽直射緯度的度數(shù),圖上沒有北極點。
易錯分析:學生出錯主要是因為不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及各過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不能準確判斷圖中序號的含義,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理解不清。
在復習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大氣的熱力作用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保溫作用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從而減小了地球表面的氣溫日較差。
2.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受大氣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從而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受到削弱。
。1)在對流層里,對太陽輻射起吸收作用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層里主要是臭氧。吸收作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通過大氣的吸收作用,太陽輻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和波長較短的紫外線,而對可見光影響不大。
。2)反射作用沒有選擇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層的反射作用最為顯著。云層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強。此外,大氣中的雜質顆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強;顆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3)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這些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這種散射是有選擇性的,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散射作用的質點是顆粒較大的塵埃、霧粒、小水滴等時,它們的散射無選擇性,各種波長同樣被散射。
3.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增溫,大氣增溫后又以大氣輻射的形式把能量返還給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從而實現(xiàn)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易錯分析:學生出錯主要是因為不能根據(jù)圖中的風向與緯度值來判斷氣壓帶、風帶的名稱,審題不認真,對氣壓帶、風帶所處的南北半球沒有判斷準確。
正確判斷氣壓帶、風帶的半球位置與名稱以及正確理解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是解答該類題的關鍵。假設陸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轉與太陽輻射緯度分布差異的影響形成了三圈環(huán)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風四帶(或是六風七帶)。
氣壓帶、風帶以赤道為中心呈南北對稱帶狀分布,并且高低氣壓帶相間分布,氣壓帶、風帶相間分布。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對氣壓帶、風帶位置的記憶,并要注意通過各種變式圖來強化理解,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準確、快速的判斷。
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割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不同季節(jié)大氣活動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北半球夏季陸地溫度高、氣壓低,形成低壓中心,把原來緯向分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割裂,高壓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為夏威夷高壓,大西洋上為亞速爾高壓,亞歐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或亞洲低壓);冬季陸地溫度低、氣壓高,形成高壓中心,把緯向分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割裂,太平洋上為阿留申低壓,大西洋上為冰島低壓,亞歐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或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南半球因為陸地面積比較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不顯著,大氣活動中心不典型,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對不同季節(jié)出現(xiàn)的大氣活動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強理解記憶,同時要注意將其落實到地圖上。
易錯分析:學生易出錯的地方:
。1)將圖中氣壓相等的點連接時,不能按照一定的趨勢,只是機械地連接各點,因而找不到低壓槽線的位置;
。2)不知道鋒面出現(xiàn)在低壓槽線上,高壓脊線處是不會出現(xiàn)鋒面的;
。3)不能分清鋒面降水的位置。
學生在復習中藥注意鋒面氣旋的常見問題:
1.冷鋒、暖鋒的判斷:在鋒面氣旋中,要判斷冷鋒和暖鋒,需要先判斷出是冷氣團還是暖氣團主動移動。常規(guī)的方法是根據(jù)槽線處鋒面的移動方向來判斷,在途中可先畫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內,由高壓指向低壓,垂直于等壓線),再根據(jù)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轉規(guī)律(以北半球為例,向右偏轉)畫出氣團的運動方向。這里有一個簡單的規(guī)律:鋒面氣旋(南北半球都是如此)中,左側的為冷鋒,右側的為暖鋒。
2.降水區(qū)域的判斷:冷鋒降水主要在鋒后,而暖鋒降水在鋒前。但鋒前、鋒后的判斷是一個難點,這要根據(jù)鋒面的移動方向來分析,鋒面將要經(jīng)過的區(qū)域為鋒前,鋒面已經(jīng)經(jīng)過的區(qū)域為鋒后。這里同樣有一個規(guī)律:鋒面降水都在冷氣團一側,即圖中的1和4區(qū)域。
3.鋒面過境時的天氣變化:冷鋒過境時出現(xiàn)雨雪或大風天氣,而暖鋒過境時出現(xiàn)連續(xù)性降水。甲處為冷鋒,過境時,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出現(xiàn)雨雪或大風天氣。
4.誤以為存在鋒面反氣旋,有很多同學在學過鋒面氣旋后,總是想著在高壓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處也應該有鋒面,會形成鋒面反氣旋。其實不然,在低壓槽處空氣是向槽線處輻合的,冷暖氣團交匯,因此可以形成鋒面;而在高壓脊處,空氣是自脊線向外輻散的,冷暖氣團不交匯,因此不會產生鋒面。
易錯分析: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判斷氣候類型之前,沒有先確定南北半球,導致氣候類型判斷錯誤;
。2)不知道地中海氣候是亞熱帶氣候的一種。
氣候類型判斷和氣候特征分析是考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氣候類型的判斷取決于對氣候特征的分析。
氣候的基本特征由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構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其氣溫和降水的特點是不同的,而氣候特征又是不同氣候因子作用的結果。所以氣候類型的判斷,事實上是對氣溫、降水統(tǒng)計資料形成過程和結果的分析和總結,常見形式有:
1.根據(jù)氣候要素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判斷氣候類型。
2.根據(jù)各月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判斷氣候類型。
3.根據(jù)氣溫和降水的坐標圖,判斷氣候類型。
4.根據(jù)經(jīng)緯網(wǎng)圖、海陸輪廓圖,判斷氣候類型。
解答讀圖分析題一方面要搞清坐標或點的含義,另一方面還要在圖上進行必要的測算,最后根據(jù)氣溫、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兩者的配合情況,確定氣候類型。
易錯分析: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不能正確理解題干的含義;
。2)地理計算能力差。
地形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可簡單歸納如下:
1.地勢高,則太陽輻射通過的空氣柱的距離短,空氣密度小,水汽、微塵少,因大氣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損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陽輻射隨海拔的增加而增強。
2.地形對氣溫影響很大
首先,由于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陽輻射條件各異,一般來說陽坡氣溫高于同海拔的陰坡。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態(tài)的不同,對氣溫也有明顯的影響。凸起地形(如山頂)因與大陸接觸面積小,受到地面日間增溫、夜間冷卻的影響較小,再加上夜間地面附近的冷空氣可以沿坡下沉,而換來自由大氣中較暖的空氣,因此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皆較。话枷莸匦蝿t相反,氣溫日較差很大。再次,海拔對氣溫的影響較大,理論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擋其與外界的熱量交換,使之形成高溫或者低溫中心。
3.地形與風
首先,高大山脈和高原的熱力作用和動力作用十分巨大,如青藏高原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所造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其次,局部小范圍山脈可形成山谷風(當大范圍水平氣壓場比較弱時,在山區(qū)白天近地面風常從谷地吹向山坡;晚上近地面風常從山坡吹向谷地,這就是山谷風)。再次,在山脈背風坡常形成焚風。最后,當空氣由開闊地區(qū)進入峽谷口時,氣流的橫截面積減小,從而形成“狹管效應”,造成風力加大。
4.地形與降水
首先,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多于背風坡。其次,在迎風坡,由山腳向上降水量起初隨著海拔增高而遞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達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隨著海拔增高而遞減。
5.山脈與氣候
高大山脈不僅本身具有特別的氣候特征,而且還影響鄰近地區(qū)的氣候。如我國有些山脈可以阻擋或改變氣流的運動情況,使北來的寒潮不易南下,南來的暖氣流滯緩北上,又可使?jié)駶櫄鈭F的水分在迎風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風坡則變得異常干燥,〖JP3〗所以山脈兩側的氣候出現(xiàn)極大的差異,山脈往往成為氣候區(qū)域的分界線。
總之,大致與緯線平行的山脈以南北氣溫懸殊為主,與海岸線平行的山脈以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干旱為主,高聳綿延的山脈則是不同氣候區(qū)域的分界線。
易錯分析:學生易錯的地方:
。1)容易忽視題中兩個關鍵信息點,從而出現(xiàn)漏答現(xiàn)象;
。2)不知道氣候特征應該從哪些方面考慮。
一般來說,我們描述或分析一個區(qū)域的氣候特征,基本上從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來考慮。氣溫主要考慮氣溫高低及溫差大小,降水主要考慮降水總量和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另外還要考慮水熱組合狀況,如果是特殊情況還要考慮光照或者大風等。
這里以北美為例,說明如何分析其氣候特征,并介紹綜合學習法的一般步驟: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里”的問題。
2.根據(jù)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帶及風帶等方面去考慮。
3.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緯度、西風和地形等都對北美氣候產生了影響。
4.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部分在北溫帶,并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內,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