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考語文優(yōu)秀作文:踏雪尋梅
2019-08-25 15:22:52網(wǎng)絡整理
2019年上海高考語文優(yōu)秀作文:踏雪尋梅
一聲,芬芳四溢;二聲,沁人心脾;三聲,零落成泥。
三聲彈奏,一點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紛飛,描出一枝傲骨寒霜。點點靈動,聲聲溫婉,萬千心靈必能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種共鳴吧。我們從民間拾起那幾近湮沒在歲月長河中的國樂,嘗試著從《陽關三疊》《高山流水〉中找尋那一抹“中國味”,尋找那與生俱來埋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風雪淹埋的寒梅,是滿眼云煙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尋梅,或許能夠撥云見日。我們緣何會去尋找那心中的“中國味”?
我想,這應當是源于一種失落。我們希望找到種民族之味,這是一種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導的今天,歐美、日韓文化逐漸占據(jù)了所謂文化事業(yè)的主流地位?粗加谖覈亩宋绻(jié)甚至漢字被他國拿去申遺時(即使沒有成功,憤懣不平的我們依然感受到了一種缺失,我們渴望找到、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從《經(jīng)典詠流傳〉到《國家寶藏》,我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尋,從傳唱詩歌的鄉(xiāng)村教師,到堅持古法制取顏料的仇慶年老先生,我們將他們稱為匠人,給予他們最崇高的敬意,我們開始努力,并一直努力著,讓中華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這“東方日出之地”。
我想,這也應當是源于一種博觀。許淵沖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筆耕不輟,將我國大量的詩詞、文學作品譯成外文出版。我們敬佩于他的毅力與決心,更認同于他對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我們在對外開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絢麗多彩,我們對這光輝燦爛的世界文化之林有著難以丈量的熱愛與憧憬。博觀之后,我們懂得,我們不可能在文化復興之后,自以為是地閉門造車,更不可能在文化復興之前,全盤否定,肆意揮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自不必說。文化在交流中產(chǎn)生,文化在交流中進步。我們想要海納百川,就應當用我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去回饋世界。
我想,這還應當是源于一種感悟。我們希望找到一種生命之味,這是一種使命歸屬之感。“中國味”埋藏在靈魂深處,卻又正是“中國味”造就了中國人的靈魂,它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使命。因為這使命,鄧世昌選擇了撞船沉海;因為這使命,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聲色俱厲、義正詞嚴;因為這使命,中華民族這頭沉睡的雄獅終于蘇醒了。
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中如是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想“中國味”亦是如此。我們攜著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萬水,依然經(jīng)不起一曲秦腔的蕩氣回腸,或半句曲笛的婉轉悠揚。生活在東南亞的潮州人,他們始終稱自己為潮州人,并為金漆木雕大神龕的修護,籌措大量的資金。而那下飛機后輕吻故鄉(xiāng)熱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尋著自己心底的中國味道?“中國味”是生命之味,寄寓了我們對故鄉(xiāng)的無比懷念之情,也正是這“中國味”,給我們帶來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我們熱愛梅,只因為它自信而不張揚,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尋找"中國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是因為這“中國味”帶給我們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觀之后學會的認同,更是感悟之后,體味到的歸屬和使命。
踏雪尋梅,終有所得。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