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練習:勇作先聲,引領改革風潮
2019-05-03 10:12:42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廣東省佛山市高三語文試卷作文題)
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風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突破高度集中的生產管理體制,一起簽下了土地承包責任書,懷著美好的愿望開始爭奪自己的天空。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表彰了100位在改革開放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小崗村18位農民位列其中。材料二:
1979年12月,舒婷在《北京深秋的晚上》一詩中寫道:夜,漫過路燈的警戒線去撲滅群星風跟蹤而來,震動了每一片楊樹發(fā)出潮水般的喧響我們也去吧去爭奪天空或者做一片小葉子回應森林的歌唱……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本題為新材料作文,題目由兩則材料、引導語及寫作要求構成。
材料一內容為“安徽小崗村紅手印”事件.1978年12月,安徽風陽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生產管理體制,為“爭奪自己的天空”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chuàng)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在中國改革開放發(fā)展歷程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18年11月26日,黨中央決定表彰100位在改革開放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小崗村18位農民位列其中。這是黨對小崗村18位農民行為的歷史意義的高度肯定,同時“杰出貢獻”的評價也說明了他們的個人行為推動了時代的發(fā)展。
材料一反映的是作為個人,在時代即將產生大變革之初,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為了更好地發(fā)展,主動作出改變,推動了時代的發(fā)展,也得到了時代的肯定,進而帶動了更多的人的發(fā)展。體現的是個人與時代的辯證關系。
材料二為舒婷1979年12月所作《北京深秋的晚上》-詩的節(jié)選。全詩共6節(jié),材料二為詩的第1節(jié)。
材料二特別標注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19 79年12月,暗示時代背景一一改革開放初期。在此次作文的命題中,所引詩歌詩意可以理解如下:
“夜,漫過路燈的警戒線去撲滅群星”,“夜”暗指此前的環(huán)境與時代,“群星”,暗指希望,“群星”被“夜”撲滅了,暗指此前環(huán)境與時代的灰暗,令人看不到希望。
“風跟蹤而來,震動了每一片楊樹”,盡管夜是灰暗的,但風跟蹤而來,本來灰暗、壓抑的環(huán)境與時代因“風”而起了變化,“楊樹”被震動了,而且不是一株楊樹,而是“每一片楊樹”,可見,這“風”是強勁有力的,攪動了灰暗、壓抑的夜,“楊樹”被震動發(fā)出的聲音匯聚在一起,就“發(fā)出潮水般的喧響”,這“夜”因風、因喧響不再壓抑、不再死寂,而是有了流動、有了變化。這“風”可以理解為改革開放的風潮,也可理解為促使環(huán)境與時代變化的力量。簡言之,就是此時環(huán)境與時代開始發(fā)生變化。
既然環(huán)境與時代開始發(fā)生變化,甚至已經發(fā)出了召喚,那“我們也去吧”,也應該伴隨時代的風潮作出改變,適應時代,甚至改變時代。那我們應該怎么樣作出改變呢?
一是“去爭奪天空”。依據前文,天空已經被“夜”占領了,“群星”也被“夜”撲滅了,現在我們要“去爭奪天空”,其實就是要在漆黑的“夜”撕開一個裂口,讓“群星”重新閃耀,讓希望重現。“去爭奪天空”體現的是我們要枳極主動去改變環(huán)境與時代,讓希望重現,讓生活更美好。而這,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與目的。
二是“或者做一片小葉子,回應森林的歌唱”。如果說“爭奪天空”是一種主動出擊、主動改變,是個人對環(huán)境與時代的改變,就如材料一的小崗村精神,那么“做一片小葉子”則是順勢而為,適應環(huán)境新的變化、跟上時代新的節(jié)拍,去“回應森林的歌唱(“森林的歌唱”指的就是風震動楊林后發(fā)出的潮水般的喧響)”,去響應時代的號召,而不是環(huán)境與時代變化了,個人依然無動于衷,以致與時代脫節(jié),被時代遺棄。
“……”可理解為個人改變時代或者適應時代后的積極意義。
材料二反映的是當環(huán)境與時代發(fā)生變化后,個人應有的態(tài)度與作為。
材料一、材料二,其實質體現的都是個人與時代的關系。考生可以思考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論述分析個人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的辯證關系。這是本題的立意所在。
依據題目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考生在寫作時必須綜合兩則材料進行立意,而不能有所偏廢,只關注一則,無視另一則。在寫作時兩則材料的內容或對兩則材料的理解必須有所體現,不能脫離材料作文。
【優(yōu)秀作文】:勇作先聲,引領改革風潮
(標題緊扣材料,抓住要害,高度概括,用語精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改革未有窮期,奮楫會當擊水。崇敬小崗村民勇作改革先聲,懷美好愿景爭奪萬里晴空。今我有感:勇作先聲,引領風潮,聚力民族復興。(用濃縮的四六句式開啟首段,語言張力大,引起閱讀興趣。挖掘兩則材料關鍵詞,用四個分句整合概括材料后提出全文中心論點。)
小崗破冰,深圳逐浪,浦東揚波,雄安澎湃……改革開放自小崗始,時代先聲的號角由小崗破除藩籬而吹響,響徹華夏大地,消融冰雪,迎來暖春。“有朝一日風雷動,得會風云上九重。”小崗村民突破高度集中的生產管理體制,十八人在承諾書上留下的指痕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告訴當今時代的我們:改革需要領頭羊、排頭兵,成功是由一個個爭奪天空、勇作先聲的夢想者構成的。在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此接近的當下,我們背負著時代的重任,亦需勇作先聲、引領風潮,或若舒婷詩中所寫一般,做回應時代風潮的人,聚力民族復興。(第二段,綜合兩則材料,用出彩的四字句式鋪排拓展,列舉改革開放以來“一個個爭奪天空、勇作先聲的夢想”實現的成功范例,論說當下我們背負著時代重任,需要“勇作先聲、引領風潮”。體現了較嚴密的論證性。)
勇作先聲,引領風潮,立志先行奪長空。“扶搖直上,需借垂天之羽;乘奔擊汰,需佇飛天之楫。”小崗精神薪傳,改革精神賡續(xù)。吾輩當學小崗精神,破冰除難一往無前;當習深圳精神,從小漁村到大城市,在改革開放試點圈中探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路,貫徹“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建設理念,勇作時代先聲;當思浙江精神,從高污染到高質量發(fā)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引領時代浪潮。時代發(fā)展的合力是由萬千微弱的分力集聚而成的,此前必須呼喚有號召力的先聲,發(fā)動鼓舞從而掀起時代大潮。立鴻鵠志,抱家國情,我愿作時代的先行者。勇作先聲,引領風潮,是每個集體或個人應當懷有的抱負和責任。(第三段由分論點引出“當學”“當習”“當思”三種“精神”的排比句式,意蘊豐厚。善用名言、口號,圍繞分論點集中論證中心論點。)
勇作先聲,引領風潮。作為個人,我應爭奪天空。數字經濟的創(chuàng)新者馬云,使中國網購為世界經濟輸出“互聯(lián)網商機”。“互聯(lián)網+”行動的探索者馬化騰為全世界10多億用戶提供社交、通信、教育學習等綜合互聯(lián)網服務。耶魯村官秦玥飛,毅然放棄耶魯讀博的機會,歸國返鄉(xiāng)做村官,回應扶貧攻堅的號角;勇作時代先聲,引領社會風潮。(第四段由分論點引出“個人”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態(tài)度與做法,列舉豐富事例圍繞分論點集中論證中心論點。)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前途似海,來日方長。云山蒼蒼,江水泱泱;今我青年,追逐夢想。勇作先聲,引領風潮,責在你我,成必家國!(末段,全用四字詞總結全文,文采飛揚,描繪了美好圖景,表達了堅定信念,吹響了前進號角,抒發(fā)了雄心壯志,振奮人心!)
【點評】:本篇作文文章入題準確,語言精練,化詩句中“爭奪天空”的象征說法,為“勇作先聲,引領風潮”具體觀點,一語破題。文章開篇洋洋灑灑,信手拈來,不拘于三段論格式,站在歷史角度評述改革開放四十年御風踏浪,思潮迭出的盛狀,緊扣標題。接著文章深入一層,思考這一成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改革精神的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是改革過程中“勇作先聲”的具體體現。再之后,文章聚焦于改革開放偉大時代中的個人作為,催人奮進。文章語言流暢,富有氣勢。略有不足在于整體而言,文章的論證分析稍弱,說服力上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