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下午,江漢大學黨委書記、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武漢詩詞楹聯(lián)學會會長李強在學術(shù)交流中心博雅廳為全體輔導員作專題報告。各學院黨委(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以及黨委學工部(學生處)、校團委全體老師共同聆聽了報告。近年來,江漢大學打造詩歌校園,開展格調(diào)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專題講座等,感受文化的魅力,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開展,不斷增強師生文化自信。
一場有溫度的講座
——著名詩人李強《詩歌創(chuàng)作與賞析》講座側(cè)記
詩歌是有溫度的
1月11日下午,一場名為《詩歌創(chuàng)作與賞析》的講座在江漢大學學術(shù)交流中心博雅廳舉行,主講人是著名詩人、校黨委書記李強,聽眾為學校的全體輔導員。
詩人說:“詩歌是有溫度的。”他將《媽媽》《小蘇》等作品的不同“溫度”傳遞給在場的聽眾,驅(qū)散了冬日的嚴寒,融入在大家心頭的是陣陣暖意。
在我看來,詩歌是有溫度的,這個講座也是有“溫度”的。我注意到,講座開始后不久,詩人脫掉了外套;我還注意到,臺下的聽眾,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詩歌應當是美好的、干凈的
詩人說:“一首好詩,寓意必須是美好的,語言必須是干凈的,要有畫面感,要有節(jié)奏感。”他為大家播放了詩朗誦:《有四片葉子的三葉草》《雨季來了》。詩人的這兩首作品清雅、雋永,把聽眾帶入兩個不同畫面所構(gòu)成的意境,有自然景象,有人文風情,有歷史典故,有心靈寄語。
詩人列舉自己的《這是我美麗的江大》和詩人李少君的《傍晚》,強調(diào)詩歌不需要堆砌很多的東西,應當做到“簡約而不簡單”。
我作為主持人在講座結(jié)束時講了幾點感想,聯(lián)想到詩人曾為我發(fā)的一組照片寫過一首詩《流水潺潺》,即興背誦了一遍。我記住了這首詩,因為它具有詩人所說的好詩的審美要素。
“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
詩人引用哲人海德格爾的這句名言,強調(diào)家鄉(xiāng)是詩歌創(chuàng)作永恒的主題。他吟誦《記憶中的小鎮(zhèn)》《一點點愛上這座城市》,訴說著對自己家鄉(xiāng)和第二家鄉(xiāng)的眷戀。此時,我腦海中縈繞著央視《記住鄉(xiāng)愁》主題歌《心念》,有一句歌詞讓我過目難忘:“心心念念不已,總是在萬家燈火閃亮”。我想,詩人對曾經(jīng)生長的那個小鎮(zhèn),必定是“心心念念不已”,于是,流淌出一首首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詩。
詩人的高中同學說過:“最美的龍港在哪里?是在李強的詩里。”
家鄉(xiāng),永遠是詩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那里有寫不盡的牽掛,有夢中時時閃現(xiàn)的“陳早香”。
詩歌是時代的心聲
詩歌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時代的心聲。可以用多種方式去記錄一個時代,其中不能沒有詩歌。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詩人當然不會缺席!段錆h來了》《這是我親愛的中國》《白霧茫茫》等詩作相繼推出,大氣、壯闊、昂揚、奔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xiàn)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詩人的眼中刻有那些奮斗者的身影,他謳歌那些擼起袖子的人、那些卷起褲子的人、那些埋頭苦干的人、那些風雨兼程的人。我聽過《武漢來了》多個版本的朗誦,每一次都感到激情澎湃,印象最深的是,詩人寫到: “我在他們之中,我每一次抬頭,都看見了彩虹。”
輔導員需要成為多面手
李強書記多次跟我談過一個觀點,認為輔導員需要成為多面手。在講座中,他建議大家提高文學修養(yǎng),提升文字能力。對此,我深以為然。
從事學生工作多年,我對輔導員的情況十分了解,大部分輔導員的文字基本功較為薄弱。換言之,文字能力不強是江漢大學輔導員普遍存在的短板,既影響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也不利于對學生的培育。因此,我在最后總結(jié)時又一次重申,希望全體輔導員自覺補短板,提升綜合素質(zhì),要做到會寫論文、公文、散文和詩歌、新聞文稿。
學工部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組織不同內(nèi)容和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為輔導員能力素質(zhì)的提升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通訊員:趙興 郭煥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