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語文復習方法 > 高考語文常見古文化常識模擬題及答案解析(二)

高考語文常見古文化常識模擬題及答案解析(二)

2019-01-17 19:44:33三好網(wǎng)

  古代文化常識理解與識記檢測(二)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jīng)學,故以“明經(jīng)”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丑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jié)是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后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shè)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guān)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省試在京城舉行,由尚書省禮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過省試后方可進入殿試。

  B.丁憂指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nèi)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

  C.判,是代理(某官職)的意思。文中說陳秀公被罷免了宰相之職之后降為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且代理揚州知

  府之職。

  D.寒食,節(jié)令名,在農(nóng)歷清明前一天(一說為前兩天)。寒食節(jié)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quán)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在這里僅是虛銜。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個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比如雍熙。

  D.贈,這里是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者。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始于西周。唐代分化出國子監(jiān),設(shè)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B.教授原意為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shè)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C.丁酉,古時計時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來紀年、紀月、紀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這年的十一月為丁酉月。

  D.節(jié)度使,官名。唐朝時在重要地區(qū)設(shè)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授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故稱。節(jié)度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書記和司令職位。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diào)。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蚪逃聵I(yè)!睹献·國人之于國也》中有“謹庠序之教”一說。

  C.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gòu)。

  D.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

  9.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3分)

 、俟糯“國” 指諸侯被分封的領(lǐng)地,后常用來指都城。 ②“朔”指農(nóng)歷初一,“望”指農(nóng)歷十五,“晦”指農(nóng)歷三十。③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內(nèi)”指中國。  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為成年男子的謙稱,“妾”可作為成年女子的謙稱。 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午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午12點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0.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diào)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毫、滄三州”指“調(diào)任明州、毫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不見經(jīng)傳”,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傳是指傳記體文章。后老則泛指比較重要的古書與典籍。

  11.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驍騎校”、“歷遷協(xié)領(lǐng)”、“擢烏里雅蘇臺將軍”的“授”“遷”“擢”,分別為“授予官職”、“任職”和“提升官職”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緒改元”中的“同治”“光緒”是廟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緒帝等。

  C.原文“如關(guān)內(nèi)生靈何”中的“關(guān)”,在古代指函谷關(guān),這里指山海關(guān)。如曹操《蒿里行》中的“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的“關(guān)”,指函谷關(guān)。

  D.文中“謚忠介”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jiān)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jīng)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shè)經(jīng)略,掌管一路或數(shù)路軍、政事務,職位高于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

  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13.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內(nèi)艱”,古代指遭逢父母喪事。趙豫在擔任兵部員外郎時,母親去世。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喪,趙豫服喪期滿后復出做官。

  B.“奪情”指奪去官員孝親之情,官員不必離職居家守喪。荊州知府劉永遭父親去世,他本應棄官歸家為父親守喪,但因深受軍民愛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請求挽留官員。明朝重視當?shù)匕傩諏Φ胤焦偃纹趯脻M后去留的意見。趙豫、趙登、孫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級留任原職。

  D.“大計”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據(jù)官員德業(yè)表現(xiàn)的等第來定賞罰。在正統(tǒng)十年春的“大計”中,趙豫成績出眾,從而得到皇帝的賞賜。

  14.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卿”是對他人的敬稱,“陛下”是對皇上的敬稱;“愚”是對自己的謙稱,“臣”也是謙稱。

  B.“拜”指授予官職。古時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遷”“謫”“轉(zhuǎn)”“徙”“改”“移”“補”等,其中“遷”“謫”都指貶官。

  C.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較高,故死為“卒”。

  D.《三國志》和《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其中《史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15.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釋、道三教,并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羅洪先涉獵廣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對王守仁為學的繼承和學習。

  B.“進士”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的人。明清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其中殿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證。

  C.守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種孝順的行為,明清時期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必須停職守制,守喪期一般為三年,“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喪之禮。

  D. 文中多有表示官員授職升遷的詞,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贊善”中的“拜”,“降手詔百余言切責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職的。

  16.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出,古代稱地方官調(diào)任到京城為官。

  B.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邊防重鎮(zhèn)。

  C.謚,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亦指供傳遞公文用的車馬。

  17. 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丑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9.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B.國子監(jiān)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20. 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指黃河流域一帶,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傳說中國上古行政區(qū)劃為九個區(qū)域,泛指中國。

  B.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禮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表示誠心。九賓:古代祭祀活動中最隆重的禮節(jié)。

  C.結(jié)發(fā):古時候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把頭發(fā)結(jié)起來,算成年,可以結(jié)婚了。

  D.六合:古時候迷信的人,結(jié)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叫“六合”。

  21.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

  A.古時 “泰山”喻指岳父,“伉儷”為夫妻自稱。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

  B.臣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對臣下表示寵愛時稱臣下為“卿”“愛卿”;实鄣拿罘Q“詔”“敕”“圣旨”“諭旨”“上諭”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稱為“矯詔”。

  C.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

  D.《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是“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張衡傳》中“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中的“六藝”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學問和技藝。

  古代文化常識理解與識記檢測(二)參考答案

  1. 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2.A【在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歷(農(nóng)歷)的四月十五日。

  3. 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不是中午12點,是11點至下午1點,即“午時”)

  4.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為“隋煬帝大業(yè)年間”)

  5. C〔判,是兼任(某官職)的意思,而且是以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州郡官〕

  6. D(“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錯誤,過于絕對化。)

  7.C(“至日”指“夏至”或“冬至”,所以“丁酉”應該指年。即景炎年)

  8.C【解析】國子監(jiān),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

  9. C(②“晦”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8點前后)

  10.D(“傳”是闡釋經(jīng)文的著作,非今天的傳記體文章)

  11.A(解析:B.“同治”“光緒”是廟號錯,是年號;C.“關(guān)”,指山海關(guān)錯,這里泛指邊關(guān)。D.不是“一種褒揚的評價”而是“一種褒貶的評價”)

  12. D(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13. B(內(nèi)艱,指遭逢母親喪事。)

  14. B(“遷”既可指升遷,也可指貶官)

  15. D(“除”為削除官職)

  16. A(古代稱京城官員(中央官職)調(diào)任做地方官)

  17. B(“北面”才是稱臣)

  18. A【解析】在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歷(農(nóng)歷)的四月十五日。

  19.C(科舉取士歸屬禮部)

  20. B 九賓:古代外交活動中最隆重的禮節(jié)。

[標簽:語文作文 高考語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lǐng)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