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蘭亭集序》優(yōu)秀教學設計(二)(3)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2 21:51:36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短m亭帖》無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說,《蘭亭集序》只適合作為字帖,文學性、思想性不強。是這樣的嗎?那我們就再度走進《蘭亭集序》。
二、三個學生朗讀課文(檢查作業(yè))
三、詞句梳理疑難之處處理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線索)
分三組討論:
2.是什么使作者樂呢?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除了寫樂,作者還交代了什么?(第一組討論)
人眾、景美、事趣、時美、騁懷。(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蘭亭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
再次朗讀第一段,加深體會。
3.“痛”,是緣何而痛?(第二組討論)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組討論)
“一死生”、“齊彭殤”。
5.理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6.第三段作者還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
五、設計討論環(huán)節(jié)。
(一)討論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ㄒ詫W過的課文為例,如《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問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單一的,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蘊于文中的復雜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
。ǘ┯懻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為什么?
可能的兩種觀點:(言之有理、有據即可)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短m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抒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六、教師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ㄍ队巴豸酥臅ㄗ髌罚
七、學生思考
關于王羲之的人生觀,大家談了不少自己的見解,下面再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引導學生樹立積極而科學的人生觀)
九、課堂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W生自由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十、作業(yè)布置
1.比較莊子的《逍遙游》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從文學性與思想性兩方面比較)
十一、板書設計:
享盛會 樂
議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