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改革:必考減少,選考增加
2015-04-01 15:48:02天利考試信息網(wǎng)
【決定是這么說的】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探索全國統(tǒng)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4年,浙江高考擁有自主命題權。
一路走來,轉眼9年。她,一直在探索適合的路:平行志愿、分類設置考試科目、部分科目多次考試機會和“三位一體”自主招生。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她也大膽地喊出:加大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招考相對分離。
2013年11月,高考,將從這里,再出發(fā)。
我們暢想:今后,學生,將真正擁有課程、考試和學校的選擇權;而高校,則真正擁有選擇學生的權利。
【浙江是這么做的】
選擇權多了,壓力卻未減輕
1977年,我國高考重啟。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當年報考人數(shù)達570萬,錄取人數(shù)27.297萬人,考試錄取比例只有29∶1。
2004年,浙江開始本省的高考探索,擁有自主命題權。
2009年,浙江繼續(xù)闊斧改革。
首先,設置分類考試科目:一類科目組(重點本科批)為“3+X+自選模塊”;二類(普通本科批)維持原有“3+X”科目;三類(高職高專批)在保持“3”(語、數(shù)、外)的基礎上,設技術科目(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與分類測試相對應,實行分類分批劃定分數(shù)線。
其次,技術和英語聽力考試多次考試機會。當時,一年提供兩次機會,學生最多可參加兩次考試,成績兩年有效,選一次成績計入總分。
小琪,是2009年改革之下的高考生。只是,對她這一屆來說,改革來得有點措手不及。準備時間,太短。
“18選6”的自選模塊,是什么概念?“18本書,我們每人選其中6本學?荚嚂r,每本書對應一道10分大題。模塊,占60分。這18門課,是9門主課的延伸。”小琪解釋。
模塊選擇上,并未劃文理界限。只是,在唯分數(shù)論的高考之下,極少有人會憑興趣選擇,多數(shù)人仍是功利性地選擇最易拿分的科目學。
與小琪同屆的理科男,就是最好例證。“他對法律與國家政權十分感興趣,大膽選擇了政治。可一模下來,這門課一道10分大題,他只拿了可憐的0分。”應試之下,文科答題都有一套成熟的套路,哪有什么自我觀點的發(fā)揮。
而多一次的英語聽力考試機會,對小琪而言,卻是種折磨。“高二,就進入高考的狀態(tài),壓力好大。”每分必究的高考之下,只要頭一次不考滿分,多數(shù)人一定會去刷分,即便明知極可能考不過前次。
選擇權增多了,可壓力,卻未減輕。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其實,回頭去看,“高考唯一的評判標準,正是幕后的主宰。”
讀“三位一體班”的比高考班的更喜歡首選專業(yè)
2011年,浙江省獨具一格地推出“三位一體”招生。
什么是“三位一體”?打破高考的唯一性,學業(yè)水平成績、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和高考成績?nèi),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考生的最終成績。浙江工業(yè)大學和杭州師范大學試點首推。
杭州市第十一中學高三學生尹明,在當年走入杭師大首批“三位一體”招生的面試現(xiàn)場。
成為一名教師,一直是他的心愿。可是,按模考成績,他只能剛上一本線。若出現(xiàn)個萬一,會與杭師大失之交臂。而“三位一體”的機會,無疑給了他一個轉局的大好機會。
面試現(xiàn)場,普通話、粉筆字、才藝表演和對教育理念理解的問答,尹明都十分自信。面試,則作為綜合素質測試成績(尹明的印象中,占比20%)。
當年秋季,他如愿進入杭師大小學教育專業(yè)。“其實,高考還差一本幾分。如果沒有‘三位一體’,或許,進不了杭師大,當不了老師。”他說。
現(xiàn)在,尹明大三。這3年,大家常會拿“三位一體”班與高考錄取班作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高考班學生轉專業(yè)的概率更大。“我們班,95%的人是因為喜歡這個專業(yè)才考的。”尹明說。“三位一體”招生時,就會明確報考專業(yè)。
學教育3年,對于高考,較以前,尹明反倒想得更多。“打破只看卷面分數(shù)的高考,很有必要。”他認為。
另外,“加入道德分數(shù),一個人有沒有做好事,是否為社區(qū)服務,十分重要。就如一名教師,若是專業(yè)知識強,可不關愛學生,他仍不適合做教師。還可以加入技能部分,生活技能、實踐技能等。”總之,每所學校都該有各自多元化的方式,挑選更適合某一專業(yè)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