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那些國字號大學之名門往事
2012-03-13 13:26:18新浪博客文章作者:山風
今天說說一些成名已久,大家也十分向往的大學吧。之前北大等已經有過表述,不再重復了;有些現(xiàn)不在大陸的如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也不做介紹了;還有些由于歷史的原因,現(xiàn)在名實全無的大學如國立西南聯(lián)大也不在此列了。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的學術地位,專業(yè)水平等自不必多說了,就大致說說清華的歷史吧。清華大學如今聲名滿天,但是成長的過程還是故事頗多。當年的庚子賠款始終是中國人心口的疼,但是這事也要全面的看待,不認真讀歷史,不全面看事實,人是不會有長進的。話說1904至1905年,時任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認為賠款過多,希望減免。大清駐美公使梁誠從中斡旋,促成減免。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決定返還賠款基數定為一千余萬美元,逐年退還。但是要求把這筆退還的賠款要用于人才培養(yǎng)和赴美留學。于是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學務處和肄業(yè)館。而外務部把地點就選定在清華園,這中間還歷經了工人罷工等突發(fā)事情,至到1911年經過一番修繕、建造,占地450畝的校園終于竣工了,肄業(yè)館也就自然而然的改稱為“清華學堂”。然而,好事多磨。辛亥革命炮響武昌之時,清政府挪用退還賠款彌補軍費,學堂經費斷了頓,原定正式開學儀式只好取消。學生們或是因為向往革命;或是由于學校糧草已絕,留校了無他益,確屬無奈,紛紛撤離學校,11月9日干脆正式停課。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將“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于1912年5月1日重行開課,并裁撤游美學務處,使之隸屬外交部。清華此時已有充裕經費,又擴得風景秀麗的園林做為校園,學習環(huán)境得天獨厚。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曾派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之第一屆遠東運動會,開中國學校參加國際競技之先河。另外,學校亦不時請名人學者來校講演,像1913年冬,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于是學校就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做為校訓,延續(xù)至今?箲(zhàn)時期清華曾和北大、南開先后迀到了昆明,并共同組建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這期間故事也很多,只說一例吧:由于搬遷的過于倉促,沿途又屢遭日機轟炸,學校不僅儀器設備差,圖書亦十分缺乏,學生閱讀的指定參考書或者沒有,或者只有很少幾本,學生要上圖書館排長隊擠借,形成“搶”風,館門多次被擠破。因搶借參考書或過期不還而被記過的學生,占聯(lián)大受校紀處分的學生的大多數,這種現(xiàn)象在教育史上也算是奇觀了吧!不過也真實反映出國難中的學子對學習的那種如饑似渴的熱愛之情。對于今天的清華不用做任何評述了,我們只是記住當年梅貽琦校長的一句名言:“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一切盡在不言中。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大學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南洋公學,基本的情況可以參看我之前的博文《此交大非彼交大》,抗戰(zhàn)八年時期,交通大學滬校因租界淪陷,而遷往重慶,當時稱做“交通大學重慶分校”?箲(zhàn)勝利后,又由重慶遷返上海。1937年與全國各大學一同改隸教育部,稱國立交通大學,并成立理、工、管理學院。交通之意取自于《易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萬物大“通“之時。這正是交通大學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理念。經歷了風風雨雨這么多年,現(xiàn)在,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新竹)、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五所交通大學已經聯(lián)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關于交大就說到這里吧。
國立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是由德國海軍隨艦醫(yī)生埃里希·寶隆博士(Dr。ErichPaulun)于1907年創(chuàng)辦,他是于1891年來到上海,他本來是因為看到當地醫(yī)療條件較差,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治療,所以就開了個診所。由于社會需求太大,診所后來就擴成了醫(yī)院。醫(yī)院后來人手也不夠了,那就打算直接建個醫(yī)學院。當時定名為德文醫(yī)學堂,第二年,學堂之前加上了同濟二字。同濟既有同舟共濟的意思,也有上海人說洋痙幫英語發(fā)不好德意志這個音的意思,1923年北洋政府正式批準同濟升格為大學。同濟大學是民國時期最早建立的國立大學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較早的真正意義的綜合大學。我國之初的大學建立或者還擺脫不了科舉制度的影子,或者學校專業(yè)較為單一。所以這一方面同濟一開頭,起點就較高。上世紀三十年代,同濟大學成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德國教育為標準的中國大學。當時,同濟大學有數量眾多的德國派來的教授,在當時國民政府中,機械和軍工系統(tǒng)的官僚和專家,同濟大學的畢業(yè)生幾乎占了一半以上?箲(zhàn)時期,同濟也不得不遷往內地,但是在戰(zhàn)爭期間,同濟大學得以了繼續(xù)發(fā)展,反而達到的最鼎盛時期?箲(zhàn)結束后,同濟重返上海,更是如虎添翼,那時的國立同濟大學屬于強盛時期,系科齊全,師職出色,學風扎實,是當時國內外聞名的大學。從1949年開始,同濟大學就經歷多次院系調整,由一所學科齊全,各系均強的綜合大學變成一所以土木和建設類專長的學校。近年來,從全國來看是一所985工程大學,本身的土木與建筑專業(yè)依然全國領先,還是做為卓越同盟的領頭高校,因此此聯(lián)盟也被稱做同盟會,這也反映出同濟仍然是很優(yōu)秀的大學。
國立西北大學。西北大學的前身有兩所:一所很有意思,前身是陜西大學堂,后來又變成是陜西省立高級中學。另一所前身是國立西安臨時大學,西北大學、西安醫(yī)科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校皆奉為其起源。根據北洋法政學堂成規(guī)創(chuàng)辦的,西北大學最初也曾定名為關中大學是為了民國前培養(yǎng)官吏及法、商人才的專門學校,它以后直接成為西北大學早期校舍所在地及專業(yè)設置和師資構成的根基;而農業(yè)學堂的校址則成為今天西北大學校舍的永久基礎。它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第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也是最早由中國人自行創(chuàng)辦的大學之一。1915年春,陜西卷入軍閥派系斗爭,西北大學被新的陜西政府當局撤銷,改為公立陜西法政專門學校,后又改為陜西省立高級中學。1924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批準在西安創(chuàng)建國立西北大學。由于這是對前西北大學停辦后的重建,因此陜西省政府將原陜西法政專門學校(由前西北大學改成)、水利工程專門學校、渭北水利局附設水利道路工程學校及甲種商業(yè)學校并入國立西北大學。其實,西北大學的創(chuàng)設是深受日本高等教育影響的,并曾于1913年10月開始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本深造。學校辦有學術期刊《學叢》,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之一?箲(zhàn)時期,西北大學和內地很多優(yōu)秀的大學有過一段合并時期,之后諸多大學回遷內地的同時也給西北大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解放后的院系調整,西北大學有得有失,總體應該還是得大于失吧。今天的西北大學是211工程大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歷史學都是其優(yōu)勢專業(yè)。
國立中正大學。這所大學名字不要誤讀,它成立于1940年6月,是由江西省政府創(chuàng)建于臨時省會——泰和縣,首任校長為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骕,校名取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箲(zhàn)勝利后,國立中正大學遷至南昌。從這段歷史來看,應該和蔣中正先生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只是名字高度重合。關于這一點,我覺得一是要聽人家自己的解釋,不得硬要望文生義給人扣帽子;二是此高校第一任校長是沒有什么政治企圖的植物分類學家,所以,不必太在意其他的因素了。到了1949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改名國立南昌大學,并先后并入江西工專、農專、體專、水(利)專,1950年10月直接稱為南昌大學。院系調整時,南昌大學也被解體了,理工學院全部轉出,學校也更名為江西師范學院。江西師院的生物系在1958年又并入到了新成立的江西大學。而到了1993年江西大學并入了江西工業(yè)大學之后,卻把名字由省名改回市名,又叫回到南昌大學。而現(xiàn)在還保留在在當年中正大學原址上的高校之后名字沒有什么改變,叫江西師范大學。因此這兩所大學現(xiàn)在都聲稱歷史可以追溯到當年的中正大學。還有一點要說明,1989年1月在海峽對面的臺灣島新成立了一所中正大學,不過成立之初就明確表示確實有紀念蔣中正先生的意思,因此與原國立中正大學名稱相同純屬巧合,并非原國立中正大學在臺灣復校。這事鬧得,讓人摸不著大小頭。算了,我們就說眼前吧,南昌大學是江西省內唯一的211工程大學,毫無爭議是江西高校第一,其食品類和材料類專業(yè)也是在國內名列前茅的。江西師大在文革時期,曾鬧過一段井岡山大學、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等,一時動靜挺大的,最后還是又搬回到南昌舊址上了。現(xiàn)在和國內許多高校一樣又建了新校區(qū),是省內的重點高校,目標是要向國內教學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畢竟江西師大現(xiàn)在只是省內的重點高校,我能給大家介紹的也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