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堂:失敗也是孩子的一種權利
2011-10-09 16:59:16新浪博客
毫無疑問,每位父母都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都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少走彎路,或者不走彎路。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父母往往比孩子還著急。尤其是當孩子做出了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在父母看來是肯定要失敗的時候,父母們往往就受不了了,急于上來阻止孩子走錯路。
留學博士黃全愈在他的新作《家庭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講到了一個故事,主要是告訴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失敗,讀來頗有啟示。他寫道:
礦礦( 黃博士的兒子)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經(jīng)常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東西。比如孩子搞一個關于中國長城的課題研究,老師就要求孩子自己動手做一個長城的模型;孩子搞一個關于美國國內(nèi)戰(zhàn)爭的課題研究,老師又會要求孩子做一頂當時士兵戴的小帽子。有一次,礦礦做的是古埃及文化研究,他決定做那個獅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
聽說孩子要自己動手做斯芬克司的雕像,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切實際。用什么材料?石頭?木頭?小小年紀你能雕得動嗎?做雕像,有那么容易嗎?當然,我心里是這樣想,可嘴上沒說。妻子的藝術細胞顯然比我多,她提出要用蠟來做雕像。母子倆就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澆筑、定型,礦礦跟著媽媽邊學邊干,母子倆干得有滋有味?墒堑搅说袼茈A段,母子倆開始不斷發(fā)生爭論。斯芬克司的雕像已經(jīng)有個粗模樣,往下細雕,粗手粗腳的礦礦盡出錯。卷入太深的媽媽,好像是忘了誰最終對這個項目“負責”,她擔心礦礦前功盡棄,所以關鍵的地方就不讓礦礦動手了。
礦礦當然不愿意了。他毫不客氣地對著媽媽嚷道:“這是您的課題研究,還是我的課題研究?”
媽媽著急了,想說服礦礦:“就因為是你的課題研究,我才這么費心幫你。如果做壞了,你拿什么去學校交作業(yè)呢?”爭多了,我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我對妻子說:“兒子這么想是對的,就讓他自己去干吧,好壞都是他自己做的。”
孩子單干了一陣,終于趕在交“獲”期前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纯磧鹤拥淖髌罚真像那么回事。用不著任何說明,你就能猜到它是“什么”。當然不能仔細看,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為什么少了一塊,臉部一邊大些一邊小些。最讓人擔心的是,斯芬克司的兩條前腿從根部斷了下來。不過還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側面是看不到斷痕的。
這是一個帶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敗也好,總之是孩子做的。還好,礦礦的老師對礦礦的“有缺陷”的作品贊不絕口,還讓礦礦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看這個故事的同時,我受到很多啟發(fā)。在我們和一些父母接觸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敗,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軍奮戰(zhàn),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某樣事情干不好而挨老師批評。于是常常就想“越俎代庖”.從根源看,這無疑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xiàn)。但是這樣的愛,可以說和那些包辦代替、過度保護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因為在愛的旗幟下,孩子們感受失敗的權利被剝奪了。
失敗對一個人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們常常說讓孩子體驗到成功,讓孩子在快樂的成功體驗中成長,那么失敗是否還被需要呢?其實,失敗和成功就像生活中的調味盒一樣,要糖也要有鹽。
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誰能保證不失敗呢?誰能保證不遇到挫折呢?既然我們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事業(yè)當中都會遇到失敗,那么孩子為什么就不能失敗呢?所以我說,父母要容忍孩子的失敗,要知道失敗也是孩子的權利。
怎樣容忍孩子的失敗,交給孩子探索與體驗的機會,提出下列建議:
1、鼓勵孩子大膽做事。
不包辦,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議,但不要過多干涉,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讓孩子嘗一嘗滋味。
2、用積極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
當孩子遇到失敗的時候,父母不應該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他人,而是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鼓勵孩子,讓他嘗到從失敗到成功的滋味更好一些。
3、讓孩子了解失敗和錯誤之間的差別。
失敗不等于錯誤,沒犯錯誤不等于就不會失敗,教會孩子權衡利弊得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