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答題 解答主觀題時應該分“四步走”
2009-09-11 11:14:37教育頻道
歷史題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
首先是審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這樣既有針對性,又可以節(jié)省時間。審題時要分析問題結構,一般可以概括為三部分,即中心詞、提示語和限定語。以2007年高考38題為例,第⑴問:材料一中“十二萬萬五千萬人”和“二萬萬五千萬人”分別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是提示語,“十二萬萬五千萬人”和“二萬萬五千萬人”是限定語,指的是什么?是中心詞。第⑵問:概括材料一中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關系的觀點。概括材料一是提示語。孫中山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關系是限定語。觀點是中心詞。第⑶問: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孫中山為什么在演講中強調民族主義。根據(jù)材料一是提示語,孫中山在演講中強調民族主義是限定語,指出為什么(原因)是中心詞。
第二步是閱讀。閱讀材料要注意幾個字:全、精、拆、畫。全,除材料內容本身之外,材料的標題和出處可以給考生一些提示,幫助考生對問題做出判斷。精,有些材料比較長,而且信息量比較大,在閱讀材料時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詞,為正確理解分析題意做準備。拆,是分層、分段,主要是有利于一些概括、對比類的問題的理解分析。畫,在閱讀時對一些重要的詞句做以標記,或用橫線畫出來,使線索更清晰,以明確把握重要的內容。
第三步是思考。這是一個將題的要求與材料和教材知識整合起來的過程。思考的是如何理清思路,找出答案。而答案一般有三個來源,即來源于材料、來源于教材、來源于自己。另外,在結合教材思考答案的時候,要注意大處著眼,體現(xiàn)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即先考慮一些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戊戌變法、明治維新等,然后在考慮其具體內容。同時答案的多少還可以參考試題的分值。
第四步是作答。如果遇到指向不明的問題時應如何作答呢?如2007年第38題的第⑷問:根據(jù)孫中山上述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的“聯(lián)俄”思想。這種題考生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即內容(過程)、原因(目的)和影響(意義)。本題的答案是,強調自求解放,并聯(lián)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寧領導下的蘇俄倡導和支持被壓迫民族反對國際帝國主義,因此中國應該聯(lián)合蘇俄。這里包含了內容和原因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