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諫太宗十思疏》一得
2009-08-28 16:04:00網絡資源
教《諫太宗十思疏》一得
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首句是:“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以“木”與“流”作比喻,提出治國的根本在“德義”。接下去的一句再從反面加以論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但這一句是先說“流”而后說“木”了。讀到這兒,學生總要問: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知道,無論是文藝文還是說理文,都應力求語言明確、思路清晰,但同時也應避免率性而為、平鋪直敘。古人說:“做人要直,作文貴曲。”文章直露無遺則必將味淡如水,難以做到含蓄雋永,余味無窮,不能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審美體驗。
吳筠的《與朱元思書》開首概括寫富春江兩岸的美景:“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先說“山”,后說“水”的。而下文在分段作具體描寫的時候則先寫“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后寫“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作者這樣安排,既使行文富有變化,又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即對山巒的描寫及相關的議論。
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總括馬克思的畢生成就時說:“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下文則是先寫馬克思在“歷史科學”方面的貢獻,即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后寫馬克思作為一個革命家如何領導歐美的無產階級與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國家進行戰(zhàn)斗。這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吧。當然,如果文章中寫到甲乙丙三方面或更多的內容時則不宜隨意顛倒順序,以免造成思維混亂,影響內容的表達。
《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寫鄒忌與“城北徐公”比美,是先問其妻,再問其妾,最后問其客;但鄒忌很有自知之明,經過一晚上的思考,終于悟出了原因,文中是這樣敘述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后來他上朝進諫的時候,也還是按照“妻”、“妾”、“客”的順序一一陳述的,絲毫沒有變化。
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是1941年整風運動中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他在指出我們黨在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方面的缺點的時候,是“首先說研究現(xiàn)狀”,“其次說研究歷史”,“其次說到學習國際的革命經驗”等情形,然后還是按這樣的順序分析其危害。直到文章結束作出“提議”的時候,也還是從這三方面進行總結的。這樣做使得全文條分縷析,綱舉目張,文章也不愧為一篇典范的議論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