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fù)習(xí)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中國民間神仙涉略

中國民間神仙涉略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09-08-28 12:01:09

[標簽:哲理故事]

  門神

  [月墜]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

  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抖Y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門神的具體崇拜對象,常因時因地而異。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郁壘。首見于王充《論衡·訂鬼》所引《山海經(jīng)》:“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壘。緯書《河圖括地象》云:“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以上諸書皆以神荼、郁壘為二人,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更以為昆弟二人。清俞正燮對此加以辯駁,認為最初應(yīng)是一人,或即一桃木人。其《癸巳存稿》卷十三云:“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云:‘大儺訖,設(shè)桃梗郁壘。’ 是專有荼壘或郁儡一桃木人,而不云神荼神蔡。晉葛洪《枕中書》云:‘元都大真王言:蔡郁壘為東方鬼帝。’語雖不可據(jù),然可知漢魏晉道士相傳,神荼郁壘止是一神,姓蔡名郁壘。漢時宮廷禮制,亦以為一人。”此說雖然有據(jù),亦只能反映風(fēng)俗之演變,不能據(jù)此斷定作二神之非;在漢代,神荼、郁壘分為二神,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時風(fēng)俗。

  繼神荼、郁壘之后,唐代又出現(xiàn)鐘馗捉鬼的故事,鐘馗亦被作為門神以驅(qū)鬼魅。事見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引《唐逸史》(已佚)之文曰:“(唐)明皇開元(713~741)講武驪山翠華,還宮,上不悅,因痁疾作臥,夢一小鬼,衣絳犢鼻,跛一足,履一足,腰懸一履,搢一筠扇,盜太真繡香囊及上玉笛,繞殿奔戲上前。上叱問之,臣乃虛耗也。’上曰:‘未聞虛耗之名。’小鬼答曰:‘虛者,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即耗人家喜事成憂。’上怒,欲呼武士靸朝靴,徑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云:‘臣終南山進士鐘馗也。因武德(618~626)中,應(yīng)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乃詔畫工吳道子曰:‘試與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成圖進呈,上視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賜與百金。”《唐逸史》所記未必可信,但自唐代開始,人們相信鐘馗能捉鬼驅(qū)邪卻是事實。據(jù)記載,唐吳道子確曾作過鐘馗畫,懸于室內(nèi)或貼于門上被視為門神。《清嘉錄》卷五引明《楊慎外集》云:“鐘馗即終葵,古人多以終葵為名,其后誤為鐘馗。俗畫一神像,帖于門,手持椎以擊鬼。”明史玄《舊京遺事》云:“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lián),及安放絹畫鐘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裝之,綴銅環(huán)懸掛,最為精雅。先數(shù)日,各宮頒鐘馗神于諸親皇家。”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條云:“今人于戶上畫鐘馗像,云唐時人,能捕鬼者。”可見以鐘馗為門神,亦流行頗久。

  元代以后,又曾以唐秦叔寶和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為門神!墩y(tǒng)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端焉裼洝肪砹“門神”條曰:“神即唐之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唐太宗后宮夜無寧刻,懼以告群臣。叔寶奏曰:‘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尸加聚蟻,何懼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裝(立門)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警。

  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命畫工圖二人之像,全裝怒發(fā),一如平時,懸于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后世沿襲,遂永為門神云。”此記載僅見于此二書(實源于一書),不見其前之典籍。其所云秦叔寶二人雖為唐人,但不能證明此俗起于唐代,不過北宋末已出現(xiàn)戎裝門神,是否出于北宋末,謹錄此以俟考。南宋佚名氏《楓窗小牘》卷下云:“靖康已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宋趙與時《賓退錄》云:“除夕用鎮(zhèn)殿將軍二人,甲胄裝。”他們皆未指明戎裝門神姓甚名誰,或許根本就未有特定者(如秦叔寶等),僅因為戎裝像很威嚴,更易對鬼

  神起震懾作用而采用之。明清時期則有明著戎裝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者,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門神》條云:“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于紙,小戶貼之。”又說:“或朱紙書神荼、郁壘,以代門丞,安于左右扉;或書鐘馗進士三字,斜貼后戶以卻鬼。”表明歷代出現(xiàn)的三個主要門神,在清代都受到同樣的供奉。

  除以上三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qū)又曾以溫將軍、岳元帥為門神!秴强h志》云:“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岳二神之像。”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岳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神即指岳飛。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并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于門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區(qū)以趙云、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jù)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一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范致能《岳陽風(fēng)土記》云:‘ 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云: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jiān)兵神君。”應(yīng)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xiàn),并不完全表現(xiàn)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xiàn)后,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xiàn)后,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dāng)時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郁壘,而此時已是鐘馗出現(xiàn)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郁壘,《北京歲華記》,《清嘉錄》亦有所記。

  瘟神

  [月墜]

  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yè)。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y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dāng)是很早就出現(xiàn)的行為。

  最早的疫鬼始見于緯書,為三人!抖Y稽命征》云:“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區(qū)隅,善驚人小兒,為小鬼。”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禮緯》亦記此三疫鬼,稱為高陽之子!洱堲~河圖》又有“五濕鬼”之名,曰:“歲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頭發(fā),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溫鬼。”此后,若干著作即按比“三”、“五”之?dāng)?shù),相繼寫出三鬼、五瘟故事。首先是干寶《搜神記》卷五之“三鬼”。此書這里出現(xiàn)的是三個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個隱名,有姓名者為趙公明、鐘士季二人。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協(xié)昌期》載建吉冢埋圓石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公侯甲乙,年如(若)干歲,生值清真之氣,死歸神宮,翳身冥鄉(xiāng),潛寧沖虛,辟斥諸禁忌,不得妄為害氣。”這里出現(xiàn)的是主管地下冢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趙公明一人,其余四人皆隱名,達、張元伯、趙公明、李公仲、史文業(yè)、鐘任季、少都符,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人,行瘟疫病。”這里出現(xiàn)的是七個主瘟疫病的瘟神,后來的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鐘仕貴作鐘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其后《正一瘟司辟毒神燈儀》中有云:志心歸命:東方行瘟張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趙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鐘使者。這里已明確稱五瘟神為五瘟使者,其張姓、趙姓等又大體與后世五瘟相符,只是此處是按五方而不是按四季加總管中央為名,且南瘟姓田不姓劉,鐘、史二人又易位,是與后世不同者。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斬瘟斷疫品》論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云:“但今末世,時代澆薄,人心破壞,五情亂雜”,故“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lǐng)萬鬼行惡風(fēng)之病 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lǐng)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lǐng)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鐘士季,水之精,領(lǐng)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yè),土之精,領(lǐng)萬鬼行惡瘡癰腫”,據(jù)說,“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滅。”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為五瘟神作傳,其卷四“五瘟使者”稱:“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nèi)有五力士,現(xiàn)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執(zhí)一物。一人執(zhí)杓子并罐子,一人執(zhí)皮袋并劍,一人執(zhí)扇,一人執(zhí)錘,一人執(zhí)火壺。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zāi)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神)。如現(xiàn)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天行時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張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無法而治之。’于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眾。是時帝乃立祠,白袍力士封為感應(yīng)將軍,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后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為部將也。”舊時各地建廟祀瘟神,有些地區(qū)稱瘟祖廟。祭祀日期各說不一!度趟焉翊笕分^隋唐時五月五日祭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七引《歲時雜記》則謂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訖,皆抑(遺)棄于墻外。”《諸神圣誕日玉匣記等集》又稱,九月初三為五瘟誕辰,該日為其祭祀日。

  土地

  [月墜]

  中國舊時信奉的村社守護神。

  《禮記·郊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比較樸素地表達了上古人們酬謝土地負載萬物、生養(yǎng)萬物之功的心情。其后,又出現(xiàn)了以整個大地為對象的抽象化的地神崇拜,這種地神被稱為“后土”,是封建皇帝的專祀;而各個地區(qū)及村社仍奉祀該地區(qū)該村社的地方小神。這種地方小神初稱社、社公,后稱土地。緯書《孝經(jīng)援神契》曰:“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漢書·五行志》注曰:“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禮記·祭法》云:“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此二十五家或一百家所立之社,為地方行政小單位,所祀之神即稱社公或土地。社公和土地之稱皆見于東漢。《后漢書·方術(shù)傳》稱費長房得賣藥翁之符后,“遂能醫(y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qū)使社公。”王充《論衡·譏日篇》曰:“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茍惡人動擾之,則雖擇日何益哉!”此后典籍中有相沿稱社公者,但更多的則稱土地。

  最初人們崇敬社公、土地,是因為它能生長五谷,負載萬物,養(yǎng)育百姓,更多是從它的自然屬性方面著眼的。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發(fā)展,這種自然崇拜便轉(zhuǎn)變?yōu)槿烁裆癯绨荨H藗冇靡韵笳魉牟辉偈?ldquo;封土為社”的那一方土,而是一個具有人格特征的擬人神。甚至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quán)制度的完善,更將它視為與封建政權(quán)最下層官吏相當(dāng)?shù)囊患壭∩瘛?/p>

  最早有姓氏和名諱的土地神出于六朝!兜酪`祇神鬼品經(jīng)·社神品》曰:“《老子天地鬼神目錄》云: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河南社神,天帝三光也,左青右白,姓戴名高,本冀州渤海人也。秩萬石,主陰陽相運。……《三皇經(jīng)》云:豫州社神,姓范名禮;雍州社神,姓修名理;梁州社神,姓黃名宗;荊州社神,姓張名豫;揚州社神,姓鄒名混;徐州社神,姓韓名季;青州社神,姓殷名育;袞州社神,姓費名明;冀州社神,姓馮名遷;稷姓戴名高。右九州,上應(yīng)天九星之根,九宮階在領(lǐng)九州……

  東晉以后,民間多奉一些生前作善事者或被認為廉正的官吏作土地。最早一例為《搜神記》卷五所載之蔣子文,其文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洪邁《夷堅志》記此類神話尤多。其《夷堅支志》乙卷九稱,南朝沈約因?qū)⒏赣H的墓地捐給湖州烏鎮(zhèn)普靜寺,寺僧們遂祀沈約為該寺土地。其《夷堅丙志》卷一,記李允升死后作東橋土地《夷堅支志》甲卷八,記陳彥忠死后作簡寂觀土地;《夷堅支志》戊卷四,記王仲寅死后作辰州土地;《夷堅支志》癸卷四,記楊文昌死后作畫眉山土地;《夷堅三志》辛卷十,記黃廿七父死后作湖口廟土地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亦多記人死為土地之事。

  明清以來,民間又多以歷代名人作各方土地。《茶香室續(xù)鈔》卷十九引明郎瑛《七修類稿》云:“蘇郡西天王堂土地,絕肖我太祖高皇帝。聞當(dāng)時至其地而化,主楊氏異焉,遂令塑工像之。后聞人言,像太祖,即以黃絹帳之于外,不容人看。”清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五云:“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傳為唐之韓昌黎,不知其所始。……又《宋史·徐應(yīng)鑣傳》:臨安太學(xué),本岳飛故第,故飛為太學(xué)土地神。今翰林、吏部之祀昌黎,蓋亦仿此。”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五云:“國朝景星杓《山齋客談》云:吾杭仁和北鄉(xiāng)有瓜山土地祠,俗戲懼內(nèi)者曰:‘瓜山土神,夫人作主。’吾友盧書蒼經(jīng)其祠,視碑,始知為漢禰衡也。禰正平為杭之土地,已不可解,乃更有懼內(nèi)之說,則更奇矣。”《茶香室三鈔》卷十九云:“國朝徐逢吉《清波小志》云:清波門城西二圖土谷祠,在方家峪口,祀大禹皇帝。…… 按:吾邑烏山土地,稱堯皇土地,亦此類。”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三云:“今世俗之祀土地,又隨所在以人實之。如縣治則祀蕭何、曹參,翰林院及吏部祀唐韓愈,黟縣縣治大門內(nèi)祀唐薛稷、宋鮮于侁,常熟縣學(xué)宮側(cè)祀唐張旭,俱不知所自始。”從諸書所記看,宋以后,無論城鄉(xiāng)、學(xué)校、住宅、寺觀、山岳皆有土地廟,凡有人煙之處,皆有供奉的香火。人們對土地的信仰,并不亞于城隍。且因其與人民最接近,對它頗有幾分親切感。

  舊時的土地廟,一般都供一男一女兩個神像,男的多為白發(fā)老叟,稱土地公公,女的為其夫人,稱土地婆婆。有的地區(qū)又稱田公、田婆。土地配祀夫人,不知起于何時。宋洪邁《夷堅志補》卷十五《榷貨務(wù)土地》載,臨安土地之夫人甚美。證明至遲到南宋,土地已配祀夫人!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十八更記一則趣事云:“中丞東橋顧公璘,正德間知臺州府,有土地祠設(shè)夫人像?人告曰:‘府前廟神缺夫人,請移土地夫人配之。’公令卜于神,許,遂移夫人像入廟。時為語曰:‘土地夫人嫁廟神,廟神歡喜土地嗔。 ’既期年,郡人曰:‘夫人入配一年,當(dāng)有子。’復(fù)卜于神,神許,遂設(shè)太子像。”民間以二月二日為土地生日,到時,“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 ”

  財神

  [月墜]

  財神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財之神。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神話之瘟神)。直至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度趟焉翊笕肪砣疲“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鐘(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欽奉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其服色:頭戴鐵冠,手執(zhí)鐵鞭者,金遘水氣也;面色黑而胡須者北氣也;跨虎者金象也。元帥上奉天門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為北極侍御史。昔漢祖天師修煉仙丹,龍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由是元帥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壇元帥。元帥飛升之后,永鎮(zhèn)龍虎名山。厥今三元開壇傳度,其趨善建功謝過之人,及頑冥不化者,皆元帥掌之。……驅(qū)雷役電,喚雨呼風(fēng),除瘟剪瘧。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

  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據(jù)記載,趙公明身兼數(shù)職:既是神霄副帥,要掌管驅(qū)雷役電,喚雨呼風(fēng);又是張?zhí)鞄煙挼な刈o神(玄壇元帥),要掌管玄壇傳度,訓(xùn)導(dǎo)建功謝罪;又是瘟神,要掌管除瘟剪瘧。其作為財神的面貌,還不很清楚。

  《封神演義》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寫峨眉山道人趙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蕭升、曹寶助周。雙方交戰(zhàn),各顯道法,姜子牙最后用巫祝術(shù)才將趙公明弄死。以后姜子牙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tǒng)率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顯然,作者是把趙公明作為財神來寫的,如招寶、納珍、招財、利市等部下后,其作為財神的形象就較為清楚了。

  明清時期,各地建廟塑像以祀之。其像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鐵鞭,一手執(zhí)翹寶,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全副戎裝。俗以三月十五日為神誕日,設(shè)獻祭之。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云:“(三月)十五日),為玄壇神誕辰,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塑像供奉。”但也有以陰歷正月初五日為財神生日的。屆時,許多地方商家都置辦魚、肉、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財神。明清時一些地方志,如《姑蘇志》《浙江通志》等,又稱趙公明為三國蜀將趙子龍之從兄弟。

  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除許多地區(qū)奉趙公明為財神外,又有一些地區(qū)以春秋戰(zhàn)國時之范蠡或五路神何五路為財神的。《鑄鼎余聞》卷四云:“五路神俗稱為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霤之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又云:“《無錫縣志》載,或說云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或云:“此又一神,與財神無涉。”此外,還有文財神、武財神之稱,說者以殷代忠臣比干為文財神,關(guān)帝為武財神。

  雷神

  [月墜]

  雷神又稱雷公或雷師,其信仰起源至戰(zhàn)國!渡胶=(jīng)》中描繪的雷神形象為:“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也。”其《大荒東經(jīng)》則曰:“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其聲如雷。皆為半人半獸形。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

  民間自古崇敬雷神,流傳許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為甚。唐宋文人筆記中,多記大雷雨后,雷神、雷鬼從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婦等故事,反映出人們對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義的愿望。在這些故事中,唐沈既濟《雷民傳》所記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該傳稱:“昔(雷州民)陳氏因雷雨晝冥,庭中得大卵,覆之?dāng)?shù)月,卵破,有嬰兒出焉。自后日有雷扣擊戶庭,入其室中,就于兒所,似若孵哺者。歲余,兒能食,乃不復(fù)至。遂以為己子。

  陳義即卵中兒也。”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將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寫成雷神陳文玉的故事。《搜神記》卷一曰:“舊記云:陳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陳氏者,因獵獲一卵,圍及尺余,攜歸家。忽一日,霹靂而開,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養(yǎng)成,名文玉,鄉(xiāng)俗呼為雷種。后為本州刺史,歿而有靈,鄉(xiāng)人廟祀之。陰雨則有電光吼聲自廟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廟號‘顯震’,德祐(1275)中,更名‘威化’”據(jù)清《續(xù)文獻通考》卷七十九,“宋寧宗慶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為廣佑王。廟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寧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顯,至是封廣佑王。理宗淳祐十一年,再加普濟,恭帝德祐元年,加威德英靈”。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將風(fēng)伯雨師、雷公電母作為乞求雨雪的啟請神靈,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一《葉迂韶傳》載,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樹枝所夾,不能脫身。后為葉遷韶所救出,雷公“愧謝之”,“以墨篆一卷與之曰:‘ 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聞雷聲,但喚雷大、雷二,即相應(yīng)。然雷五性剛躁,無危急之事,不可喚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北宋末興起的神霄,清微諸派,以施行雷法為事。聲稱總管雷政之主神為“九天應(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師、雷公為其下屬神!毒盘鞈(yīng)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jīng)》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師皓翁講經(jīng)說法,命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

  舊時各地多有雷神廟,清末黃斐然《集說詮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鹯,而爪更厲。左手執(zhí)楔,右手執(zhí)槌,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huán)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八仙

  [月墜]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在各朝代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相沿至今,再無變動。

  在道教形成之前,漢代有“淮南八公”,此即漢代八仙。

  “昔仙人八公,各服一物,以得陸仙,各數(shù)百年,乃合神丹金液,而升太清耳。”《抱樸子內(nèi)篇佚文》云:“伍被記八公造淮南王安,初為老公,不見通,須臾皆成少年。”據(jù)高誘《淮南鴻烈解敘》所載,淮南八公是: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神仙傳》卷四《劉安》載:劉安招接天下道術(shù)之士,“乃有八公詣門,皆須眉皓白,”安初不欲見,后八公皆變?yōu)槟昙s十四五之童子,安乃足不履,跣而迎,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一人能乘云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nèi)f化,恣意所為……一人能防災(zāi)度厄,辟卻眾害,長生久視;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浮于太清之上。”后劉安與八公一道成仙,時人傳八公和劉安臨去時,遺藥器于中庭,雞犬舐啄,盡得升天,此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出處。

  到唐代,淮南八仙的故事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文人墨客的詩文中亦多以此為典故說神仙長生之事。武則天《升仙太子碑》提到“淮南八仙”。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自謂“未遑八仙之術(shù)”。此后,八仙傳說起了變化:一是人稱李白、賀知章、崔宗之等八位騷人墨客為飲中八仙。《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七《李白傳》曰:“公(指李白)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與賀知章、崔宗之等,自為八仙之游。”二為蜀中八仙。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唐末道士張素卿曾畫“八仙圖”,“蜀主(孟昶)誕日,忽有人持素卿所畫八仙真形,以獻蜀主,蜀主觀之,且

  嘆曰:‘非神仙之能,無以寫神仙之質(zhì)。’遂厚賜以遣。”注云:“八仙者,李阿、容成、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長壽仙、葛永瑰。”《太平廣記》卷二百十四引《野人閑話》所記內(nèi)容亦同,唯:“李阿”作“李已”,“葛永瑰”作“葛永璝”。宋元之際,八仙之說再次發(fā)生變化,逐漸形成今日民間流傳的八仙。這種變化,與金元時全真道之興起有關(guān)。全真道所奉的北五祖中有鐘離權(quán)和呂洞賓,而鐘、呂二仙在八仙故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兜啦亍酚小剁妳蝹鞯兰,鐘呂金丹道風(fēng)行宋元,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南宋李簡易《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卷首有《混元仙派圖》,列出鐘呂的傳承世系,第一代鐘離權(quán)傳呂洞賓,后以呂洞賓所傳為多,有曹國舅、何仙姑、李鐵拐等。這說明鐘呂金丹道的興起與元明八仙故事的形成有密切關(guān)系,后者的許多原型來自前者。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四“八仙”條指出:“按《太平廣記》《神仙通鑒》等書,臚列仙跡,纖悉不遺,并無所謂八仙者。胡應(yīng)麟謂大概起于元世。王重陽教盛行,以鐘離為正陽,洞賓為純陽,何仙姑為純陽弟子,因而展轉(zhuǎn)附會,成此名目云。”翟灝《通俗編》也說:“元人雜劇如馬致遠《岳陽樓》、范子安《竹葉船》、谷子敬《城南柳》,皆舉稱仙者八人,與世俗所繪符其七,唯無何仙姑,……則其起于元世,又何疑焉?”元代的八仙名目不盡相同,如有的無何仙姑,而有余仙翁;有的無張果老、何

  仙姑,而有風(fēng)僧哥、玄壺子。直到明代才大體上定型,但也還有個別不同的說法。據(jù)道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八仙“事跡”如下: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混元仙派圖》稱其為呂洞賓弟子。《歷代神仙通鑒》載:李凝陽從老子和宛丘生魂游華山,囑弟子曰:“倘游魂七日不返,方化我尸魄。”不料弟子因母病危,提前將其尸體焚化,游魂無依,附于林中一餓死的乞丐身上,變得形極丑惡,跛右腳。老子舍以真道不可著相,只須功行充滿,便是異相真仙。AF后奉為東華齊陽啟元帝君。一說鐵拐李生而有足疾,西王母點化升仙,封東華教主,授以鐵拐。文藝作品中鐵拐李的形象通常是拄鐵拐,背葫蘆,游歷人間,解人危難

  漢鐘離,名鐘離權(quán),全真道尊稱“正陽祖師“,奉為“北五祖”之一!兜啦亍酚小鹅`寶畢法》三卷,題鐘離權(quán)著,呂巖傳。另外還有一些托名鐘離權(quán)著的經(jīng)書。《宣和書譜》和《宋史》都提到其事跡。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一說:他的道號是“和谷子”,一號“正陽子”,又號“云房先生”。生時有異相,及壯仕晉為大將,后回心向道。他與呂洞賓對神仙之道的問答,經(jīng)施肩吾編為《鐘呂傳道集》行于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正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鐘離權(quán)自稱“天下都散漢”,藝術(shù)形象為手拿扇子,袒露大肚,樂呵呵的胖子,以突出其散仙的風(fēng)度。

  張果老,道教稱為果老仙師,由唐代道士張果衍化而來。據(jù)《大唐新語》卷十載:“張果老先生者,隱于恒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shù)。”唐玄宗迎之入宮,倍加禮敬,自稱是“堯時丙子年生”,曾為堯的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玄宗詔賜為“銀青光祿大夫,仍賜號通玄先生。”后尸解!杜f唐書·張果傳》與此略同,只是更多一些神異事跡。中唐以后,張果的傳說日益增多。《太平廣記》卷三十引《明皇雜錄》《宣室志》《續(xù)神仙傳》稱:日行數(shù)萬里。休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于巾箱中,乘則以噀之,還成驢矣。此條亦見于《三洞群仙錄》卷十五引《高道傳》,當(dāng)系后來張果老倒騎毛驢形象的雛形。

  何仙姑,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后集》卷五、《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載稱:何系“廣州增城縣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時,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夢神人教食云母粉……誓不嫁,常往來山頂,其行如飛。……唐中宗景龍中,白日升天。”諸書所記何仙姑事,頗多歧異。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四引宋《東軒筆錄》《樂善錄》《獨行雜志》及清人《雜錄》等所記何仙姑之事多不同。

  藍采和,《續(xù)仙傳》載稱:“不知何許人也,常衣破藍衫……每行歌于城市乞索……似狂非狂。行則振靴言曰:‘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椿樹,流年一擲梭。’……后踏歌濠梁間,于酒樓乘醉,有云鶴笙簫聲,忽然輕舉于云中,擲下靴衫腰帶拍板,冉冉而去。”后來傳說中,有時變成挎著花藍的姑娘,直到清代的戲文中還是女妝打扮。也有仍將其定為男性的,為一少年。

  呂洞賓,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呂巖,號純陽子。全真道興起后,奉為北五祖之一。其人其事見本書第一卷。世傳八仙中之最負盛名者。作品及民間傳說的八仙故事中,多以他為中心,并將其塑造為手持寶劍,能解救人間苦難的游俠形象。

  韓湘子,字清夫,據(jù)說是唐吏部侍郎韓愈之侄,或外甥、侄孫。《列仙全傳》卷六載:遇純陽先生而從游,登桃樹墮死而尸解。來見韓愈,愈勉之學(xué),則答曰:湘之所學(xué)與公異。曾作詩自稱:“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韓愈不信,即為開樽,果成佳醞;又聚土,一會兒開碧花二朵,花間擁出金字一聯(lián)說:“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愈讀之不解其意,后因諫佛骨事謫官潮州,途中遇雪。韓湘子冒雪而來,問道:“公能憶花間之句乎?”愈詢其地名即藍關(guān),感嘆不已,方信湘之不誣。這個故事較早的見于《三洞群仙錄》卷三所引宋劉斧《青瑣高議》中,則韓湘子在宋代已衍為道教神仙。后來關(guān)于他的傳說頗多,有《韓仙傳》增演其故事。又傳說他系呂洞賓弟子,被呂度為仙人,由此名列八仙。

  曹國舅,《混元仙派圖》載其為呂洞賓的弟子!读邢扇珎鳌肪砥叻Q其為宋曹太后之弟,每不法殺人,以后隱跡山巖,精思慕道,得遇鐘離、洞賓,引入仙班。遂為八仙之一。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藍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

收藏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日期查詢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m.giftsz.cn . All Rights Reserved